【限古令】《延禧攻略》料成絕唱 為何宮鬥劇淪「眼中釘」?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據內地《21世紀經濟報道》12月10日消息,多家影視上市公司管理層及業內知名編劇表示,「限古令」持續至今,自12月起,每個平台每月只可上線一部古裝、玄幻等類型影視劇。
報道又引述影視公視創辦人,指有鑒於「極短的窗口期」,他已放棄古裝劇:「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2022年(中共二十大),都是重要節點,也會有相應的內容偏向,窗口期太短,我們已放棄古裝。」

官媒列「五大罪狀」批炒作

上述講法反映,業界人士判斷「限古令」橫空面世,主因是由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起,短短四年間有三大「重要日子」,主旋律必須發出「時代最強音」,全國上下都要摒棄有礙視聽的「靡靡之音」。至於為甚麼千不揀萬不揀,偏偏挑出「古裝劇」和「宮鬥劇」作為「重點打擊對象」呢?

《延禧攻略》劇照。(資料圖片)

今年1月,官媒《北京日報》給出五大理由:「熱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為流行時尚」;「精心演繹宮鬥情節,惡化當下社交生態」;「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輝」;「片面追逐商業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導」;「看不到多少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節目的商業炒作是成功的,文化建設卻不盡如人意」。

電視劇觀眾可能需要相當想像力,才可以在觀看《武則天》和《延禧攻略》時,聯想到這「五大罪狀」。一般人就喜歡看精緻古裝服飾布置,享受在架空歷史裡穿梭,無需動腦筋就跟上劇中男女感情瓜葛;正邪角色演活一幕幕現實的「辦公室政治」,容讓觀眾既抽離於日常生活,但又對好故事深有共鳴。

「深層次批評」可隨意移植

官媒的「深層次批判」其實非常有趣,一邊是完全脫離大眾娛樂的體驗,另一邊是各大「罪狀」可以套用於整個娛樂產業,怎樣移植都可以。如果觀眾戴上「官方眼鏡」看少女偶像劇,高富帥「霸道總裁」之類角色同樣可以「熱衷追崇兒女私情」,「惡化當下社交生態」, 「弱化正面精神引導」。

平心而論,「五大罪狀」除了提供些百搭用語,也有坦白為何要專門針對「宮鬥劇」,主因不外乎是槍打出頭鳥:「靡靡之音」有很多,但這一種最壞之處就在太大聲量,足以「淡化今朝英模光輝」,「超過了對新中國開國元勛、英雄模範及優秀共產黨員的宣傳」,主旋律搶不到大眾焦點,所以要「撥亂反正」。

黨政機關當然可以雄辯滔滔,說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有分級審查,評定淫褻暴力和具歧視成份的內容,那為何要另眼看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是官方標準太過「放諸四海皆準」,從未舉出例子,說明哪一情節哪一幕有犯規之嫌,反而一口氣就「雪藏」整個電視劇類型,拋下「敗壞風氣」之類論調就了事。

製作人慣於遊走灰色地帶

業界大概習慣了審查鬆緊循環,也對政治決策的本質了然於胸,沒傻到跟黨政機關爭拗準則如何制定。

儘管如此,見慣風浪的製作人都頗有微言,迫使當局採取相對審慎的步驟。「限古令」的傳聞自去年起流傳,直到業界和觀眾都有充份心理預期,當局才正式於今年初「限古」,其間更因反彈太強而略作調整。

沒有古裝劇不要緊,內地影視業還有偶像劇、婆媳劇、愛情小品、綜藝節目等等,不再拍《延禧攻略》都不會天塌下來。確實內地製作人熟習如何遊走灰色地帶,遇上當局封殺「怪力亂神」,他們就在「抗日神劇」加上武俠和超自然原素,體現「路是人走出來的」精神,相信這一次也有「創意爆發」的對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