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瑞德西韋臨床治療有效? 中美得出相反結論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各國都尋找有效治療的藥物,其中以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s Inc., GILD)生產的瑞德西韋最受關注。
國際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周三(29日)發表了在武漢進行的全球首項關於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的隨機雙盲對照組、多中心臨床試驗論文,顯示瑞德西韋對於重症患者無顯著療效,既沒有加快康復速度,也未降低病死率。
但就在同一天,吉利德發布其針對397名患者的開放標簽臨床III期試驗結果顯示,瑞德西韋早期治療效果顯著,可以加快患者康復時間,超過一半患者在兩周內出院。

瑞德西韋2月初已有一批運抵中國,並於6日晚在湖北武漢金銀潭醫院啟動臨床試驗。首位受藥的是一名68歲的男性重症患者。(影片截圖)

《刺針》發表的論文由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負責人、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和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所寫。該研究是一項根據武漢市十間醫院的237名成年人(年齡在18歲及以上)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這237例患者均於今年2月6日至3月12日期間住院,經實驗室確認為新冠病毒嚴重感染的成年人。

內媒稱,該研究中採用的研究方法被公認為是最高證據等級的臨床研究,並引述英國愛丁堡大學的John Norrie教授在《刺針》同期發表的述評文章中評價稱:「這項研究設計合理,是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隨機試驗,並且實施良好,具有較高的方案依從性,且極少失訪。」

曹彬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試驗設計非常完善、在研究過程中執行了最嚴格的標準、實驗結果可信度也是最高的,「試驗發現,儘管瑞德西韋安全、耐受性好,但與安慰劑相比並沒有顯著的益處。」

瑞德西韋臨床試驗項目負責人、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新華社)

上述研究發現,在發病後10天內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接受瑞德西韋治療的患者似乎比接受安慰劑的患者恢復得更快(平均臨床改善時間分別為18天和23天),但沒有統計學顯著差異。

研究還顯示,隨機入組後 28 天內的病死率兩組相似,瑞德西韋組14%(22/158),安慰劑組13%(10/78),沒有統計學顯著差異。此外,與安慰劑相比,瑞德西韋治療未顯著促進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標本中病毒載量下降(感染者體內存在多少SARS-CoV-2),又或降低病毒檢出率。

對於有創機械通氣的持續時間,雖然兩組之間無統計學顯著差異,但仍可見接受瑞德西韋治療的患者要短於接受安慰劑的患者(平均7天和15.5天)。兩組在氧療支持時間、住院持續時間或至出院或死亡時間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基於上述等結論,研究作者認為,今後的研究需要確定瑞德西韋在更早期、更高劑量或與其他抗病毒藥或新冠保護性抗體聯合治療重症患者是否有效。

據悉,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設計入組重症患者453名,但最終因入組樣本數量不足,試驗於4月16日提前終止。John Norrie教授指出,缺乏足夠的臨床試驗數據的支撐意味著試驗的發現不具有結論性意義。但在大流行病的背景下,數據分享尤其重要,能夠快速管理相關的數據集。

吉利德同一日則公布了兩個好消息,一是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臨床試驗已經達到主要終點,並且數據正面;二是公布了吉利德開放標簽的臨床試驗,顯示至少一半患者接受治療5天後臨床症狀改善、出院,並且接受5天用藥和10天用藥療效相似。除意大利外,兩組患者14天死亡率都只有7%。

美國NIH對全球大約1090名患者展開的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顯示,31%的患者在用藥後症狀出現改善。瑞德西韋治療組的恢復時間為11天,對照組的恢復時間是15天;瑞德西韋組的死亡率是8%,對照組的死亡率是12%。

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主任福奇(Anthony Fauci)指出,死亡率的改善沒有達到預期,但他認為瑞德西韋將會是治療新型肺炎的標準,稱這至少證實瑞德西韋可以有效阻止新型冠狀病毒,不過承認需要更多時間審視成果。

瑞德西韋原本是用於應對伊博拉病毒,現在則被視為治療新型肺炎的希望。(Reuters)

針對中美臨床試驗的結論出現相反的結果,曹彬接受內媒《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我們對用藥時機有要求,時間窗口在症狀出現後的12天以內,但最主要的不同是研究終點的不同,美國NIH的研究終點指標過鬆。如果我們使用這一指標,估計也是陰性結果。」

曹彬表示,從主要終點來看,美國NIH設計的指標為臨床恢復時間,中國則是設計了基於6分量表的臨床改善時間。「NIH的恢復定義比較寬泛,包括住院(但不需要氧療)、出院(但可能仍有活動受限、需要吸氧),相當於我們的1-2級+回家吸氧。」

(澎湃新聞/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