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盧穗誠:「天價收購」將愈來愈少 但中資會繼續海外購物

撰文:余秉峰
出版:更新:
盧穗誠認為中資海外併購仍處於高峰期。(余秉峰攝)

投資銀行瑞銀的資料顯示,中資企業在上半年進行海外併購的金額按年有跌幅,僅錄得760億﹙美元.下同﹚。瑞銀投資銀行亞洲併購部主管盧穗誠則表示,這並不意味中資海外併購的意慾下跌,因為撇除去年一宗逾400億元的併購交易,2017年上半年的併購交易額僅微跌數個百分點,相信今年的中資海外併購金額,將會是史上第二高的紀錄。

盧穗誠指出,內地打擊走資的措施,包括外匯管制等,對國企進行海外傋購的影響不大,例如中遠海控﹙1919﹚與同系公司,就在本月收購香港上市、前特首董建華控股的東方海外﹙0316﹚,以及中國集團與萬科﹙2202﹚等公司組成的財團,收購亞洲最大物流地產公司普洛斯(GLP)。內地民企雖然受走資措施影響,但仍積極進行海外併購,只是金額相對較少,一般在10億元或以下,而且併購宗數有所增加。

老牌港資船公司東方海外,亦被國企吞併。(視覺中國)

今年併購主題:物流業

然而,盧穗誠認同,在限制走資的背景下,中資在海外併購不如中央出招前般出價進取,考慮併購方案和作價時變得更有「規舉」,不會亂出天價,「合理返好多」,預期中資交出天價收購方案的情況愈來愈少見,令市場更健康。

對於中資積極在海外收購,盧穗誠解釋中資企業面對的同業競爭愈來愈激烈,當中有國企理解對手的優勢和行業趨勢,因此傾向直接併購同業,吸收對方的管理團隊。對於被收購方,他們的控股股東除了看重作價,亦著眼兩個方面,第一個保護員工不用被裁,第二是企業品牌獲保留最少3至5年,由於中資一般願意滿足這兩個條件,不少買、賣方一拍即合。

中資進行的跨國併購有週期變化,5、6年前流行能源企業併購,去年的主題是媒體。盧穗誠預期,今年會流行物流併購,原因是內地電商業蓬勃,而電商業與物流和地產業其實息息相關,地產公司的併購難度較高,因此物流公司成為電商龍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