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倡發展香港大宗商品市場 立足產業需求 打造經濟新增長點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委託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進行研究,深入分析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的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提出把香港打造為綠色金融和關鍵礦產全球交易中心,爭奪制定綠色金屬全球交易規範與標準的主導權。
爭奪大宗商品交易規與標準主導權
研究課題名為「基於產業需求發展香港大宗商品市場的策略及建議」,歷時9個月,透過在本港與深圳、廣州等地作實地調研,以及國際國內城市發展大宗商品市場的經驗作分析比較,提出20項政策建議。
研究指出,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既有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也符合國家戰略,有利於促進區域合作。從國家戰略來看,全球能源低碳轉型加速,關鍵礦產資源等大宗商品成為各國必爭資源,但卻存在「東方交易、西方定價、美元計價、期貨基準」的交易「慣例」,中國作為最大的大宗商品需求與供給方之一,卻面臨西方國家在能源價格與管道控制的雙向擠壓,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有利於發揮「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作用和與國際交易規則體系銜接的優勢,為維護國家利益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重要支持,亦為國家搶佔科技競爭與未來發展制高點提供支撐。
從香港發展來看,發展大宗商品市場是打造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舉措,有利於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有利於助推人民幣國際化、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研究特別強調,香港應該汲取過往發展大宗商品市場成效不彰的教訓,既要發揮香港既有優勢,更要關注發展大宗商品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關係,避免重犯過於關注大宗商品交易金融屬性導向的過失。
優先開拓國家戰略匹配的原材料交易
研究指出,品類選擇是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的關鍵,建議錨定三大品類:
首先,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是全球共識,清潔能源技術快速部署將令「綠色金屬」(泛指用綠色技術生產的金屬)需求增加,這些「綠色金融」應成為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的第一考慮。
其次,香港本地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正積極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金屬、大宗原材料與先進材料應成為第二考慮。
再次,中國在「一帶一路」夥伴關係成員國的基礎建設投資有望提振有色、鋼鐵、建 材、基礎化工等材料的需求,內地和「一帶一路」製造業發展需要的有色金屬和材料應成為第三考慮。
此外,中國是推動全球金屬消費增長的主要力量,因此,內地大宗商品進出口排名靠前的品類,亦應成為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的考慮範圍。
打造大灣區「香港+1」供應鏈生態
研究劃分了四大重點領域,一是建議綠色金屬和關鍵礦產全球交易中心,包括設立戰略投資基金積極參與綠色金屬和關鍵礦產的全球投資;吸引全球礦產相關企業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借力區塊鏈技術建立數字倉單平台並推動平台與商業銀行系統對接,等等。
二是打造大灣區「香港+1」大宗商品供應鏈生態,包括完善物流生態,推動倉儲交易空間擴容增量;按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原則整合及介入產業鏈,打造全產業鏈服務商;發揮香港ESG優勢,協助內地大宗商品企業更能滿足ESG合規「走出去」;開闢礦業人才專才引進通道,促使香港集聚更多的礦業人才,等等。
三是強化與浙江、上海等正在建設大宗商品市場的內地城市的聯繫,包括推動浙江與香港在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市場協同發展;發揮香港在國際航運基礎設施、航運網路、航運服務等優勢,打造香港-浙江大宗商品航運通道;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香港持份者參與浙江現貨交易平台產品交易,爭取相關資金進出便利政策,等等。
四是爭取國家給予支持,包括支持以香港為主導制定綠色金屬的大宗商品交易規範與標準; 支持複製「深港通」「滬港通」模式,打造「商品通」;支持香港銀行機構特別是中資大型銀行建立國際一流金庫,為香港黃金交易、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提供配套倉儲交割服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