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金融科技優勢在B2B 投資推廣署力谷6大板塊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金融科技(FinTech)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由支付到借貸;由人工智能(AI)到大數據、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區塊鏈(Blockchain)、監管科技(RecTech)、保險科技和財富科技等,包羅萬有。

香港投資推廣署(InvestHK)金融科技主管夏多希﹙Charles d’Haussy﹚表示,香港在B2C(企業對客戶)金融科技較不成熟,某程度上是因為香港是一個很細的市場,阿里巴巴等企業來港發展某程度上都是將這視作看國際市場發展的踏板或評估。但如果是B2B(企業對企業)的金融科技的話,香港有很多發展優勢,全球最大的100家銀行中,75家在香港落戶,中國內地也有很多金融科技企業來港發展業務。

香港金融業蓬勃發展,十分有利推動金融科技。﹙路透社﹚

力谷6大板塊 包括網路安全、財富科技等

在一眾FinTech範疇當中,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團隊目前重點推動的6大板塊,分別是區塊鏈、網路安全、監管科技、保險科技、財富科技和人工智能。

夏多希表示,很多人以為網絡安全只是關乎電腦病毒,但其實網絡安全是一個很大、日新月異的範疇,「你在支付業務的網絡安全做得好,不代表會在個人理財或者保險業務上的網絡安全都做得好,每一個細項都是一個專業。」他又指,金融系統的安全事關重大,一發生問題,牽涉的資金隨時數以萬元計、億元計,所以絕對有一個很大的網絡安全需求。

他也特別提到人工智能巨大的潛力,例如一名散戶考慮是否買入長和(0001)時,如果網上找資料的話,有太多資訊,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很難作決定,但因為有人工智能出現,便可以輕易整合市場上的資訊,「讓投資者短時間內大致把握市場趨勢,是近年財富科技一個很大的發展方向,未來人工智能將幫助其他FinTech範疇發展得更快、更好。」

港府對金融科技的規管思維,被指過於保守。(馮普賢攝)

金融科技規管是兩難

很多人覺得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看似停滯不前,但夏多希卻覺得兩三年之間,已經猶如另一個時代。他形容早兩三年前,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呈現的是競爭關係,一邊是新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說要打低傳統金融機構,另一方面是傳統金融機構,認為自己已經發展得很好,不打算理會這些初創公司。但現在明顯看到兩邊都有更多的合作,傳統金融機構愈來愈多使用金融科技初創的服務。與此同時,監管機構亦開展新嘗試,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Sandbox),給初創企業一個受限制的監管環境去測試更多「新創意」。

雖然近期港府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發展金融科技,但相較部份地區,例如中國和美國,香港對金融科技監管的思維似乎還是顯得保守。對此,夏多希表示,發展金融科技和確保金融安全之間無可避免有一些「張力」,因為金融安全事關重大,無人用希望突然收到銀行的電郵通知,說「不好意思,我們犯了錯,所以你的錢都消失了。」

夏多希指大部份金融科技在港都有足夠空間發展,不認為政府監管思維落後。(羅君豪)

夏多希形容,中國等地區採用的監管模式,初期偏向絕對放任,但一旦出現問題,便會一下子全面收緊監管,這情況對發展中的金融科技初創更為不利,因為可能生意擴大了,才突然沒有生意做。相反,香港的管治思維較傾向先觀察和了解清楚,才放行,雖然有時會較慢,但勝在較有透明度和穩定性。

記者問,那麼美國的管治思維呢?對金融科技較開放的美國又是否香港的學習對象?夏多希打趣道︰「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機來自哪裡?」他堅持香港的監管模式已是較好的模式,雖然部份金融科技可能因為真的比較複雜,監管機構要較多時間去觀察考慮,但大部份金融科技在香港其實都有足夠空間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