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者拼多多 如何成為中國電商平台第三極?

撰文:李文杰
出版:更新:

《21世紀經濟報導》周一(30日)報道,於上周三(9月25日),電商平台拼多多大資料研究院副院長陳秋在訪問時指出,來自中國國內消費的紅利在未來還將持續保持增長的空間。

成立四年以來,作為後來者的拼多多,其平台成交規模在最新的2019年第二季度達到7,09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171%,成為僅次於阿里巴巴、京東的電商“第三極”。

除了在標準品類上通過補貼來搶奪份額,將農貨從田間地頭賣給城市消費人群,是拼多多一貫的策略。2018年拼多多平台農副產品訂單總額為653億元。該公司預計,2019年這一數字增長將超過1,200億元。

稱不認為有下沉市場

在新經濟平台的深度佈局下,中國國內農副產品市場的商業效率和供應鏈效率,都在發生改變。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中低收入人群基數仍較大,“低價爆款+團購優惠”的策略有廣泛受眾空間,有淘寶經驗在前,加上微信超10億的用戶基礎及成熟的支付系統,拼多多可以用低引流成本快速打開市場,迅速收割了三四線城市用戶。

對於這一說法,陳秋有不同的感觸。“我覺得不存在所謂的下沉市場,拼多多只是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最早的電商都是基於搜索流展示,廠家也沒有辦法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一個品牌想要觸及幾億使用者,需要做好很多管道才可以。但是我們現在做的是一套新的東西,幫助它們實現品牌化。”

而“新品牌”計畫背後寄託的,正是拼多多創始人兼CEO黃崢的理想。他在公開的股東信裡這樣闡述新時代電商的三個趨勢:普惠、開放、人為先。簡單概括是,通過供給側的改革,實現普惠,為消費者找到適合他們的商品,而不是傳統模式下的“貨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