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米價創六年半新高 食品供應鏈受壓 港人要捱貴貨?

撰文:童木
出版:更新:

全球食品供應鏈正在承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壓力,並導致糧食價格飆升,尤其是對那些供應結構脆弱的經濟體而言。

國際大米價格正在上漲,作為指標的泰國產大米的出口價格達到六年半以來最高水平。原因在於主要出口國泰國和越南的產量因乾旱和海水倒灌的鹽害等未能實現增長。

據《日經新聞》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擴大導致的囤積大米行為也使得供求關係緊張。價格上漲有可能會推高進口大米的亞洲及非洲各國的物價,成為引發經濟下行的因素。

糧食價格大漲對全球經濟不利。圖為,無人機拍攝的莫桑比克萬寶莫桑農業園的水稻田。(新華社)

根據泰國貿易院的統計,泰國產大米(長粒型,1級)的出口價格3月下旬達到每噸約550美元,創下自2013年8月以來的新高。越南產大米(破碎率5%)也超過每噸400美元,創2018年12月以來新高。

泰國大米出口將降至750萬噸

泰國的出口業組織預測稱,2020年該國產大米的出口量將下滑至750萬噸。越南產大米的全年出口量預計也不會有大幅增長。

糧食生產是一個嚴重依賴供應鏈的生產活動,供應鏈是一個複雜的互動網絡,涉及農場主/農民、農場工人等勞動者(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農場工作由國際移民承擔),需要化肥、種子和農藥等物資,離不開加工廠、運輸公司、批發零售商等合作伙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導致的封鎖政策使得上述網絡承壓,有休克的風險。

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Maximo Torero)說,由於快速傳播的疫情以及控制措施,糧食供應中斷可能會在4月和5月期間發生。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陸勝斌、顧慧君的文章《疫情會引爆全球糧食危機嗎?》指出,受歷史文化和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影響,全球大米的生產和消費長期集中在亞洲地區。從生產看,全球大米產量居前的國家均在亞洲,亞洲各主要大米生產國的產量超過全球的80%。從大米的全球貿易情況看,亞洲內部循環的貿易格局有所弱化。本世紀初,亞洲出口了全球71%的大米,同時又進口了51%的大米,全球大米貿易呈現出明顯的亞洲內部循環模式。2019年,亞洲出口大米數量佔全球比重進一步上升,逼近80%,但進口占全球比重進一步下降,略高於40%,變化的主因來自非洲,非洲人口增長快、糧食自給能力弱,成為大米消費新的增長源。

本港糧油大王之子料日後零售價上揚

早前香港市民因疫情問題,出現搶購米糧。隨著國際米價上揚,香港亦難免受波及,「糧油大王」李廣林之子﹑通泰行第三代傳人李豐年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近期泰國香米價格升至每噸1,200元,較上一批來貨貴5%,相信往後零售價錄得相若升幅;又指出米價仍未升定。

在談及香港大米供應時,李豐年直言現時大米供應穩定,計及儲備及米商存貨,合共有30日存貨;並指出除了泰國及越南等來源地外,內地﹑台灣及柬埔寨亦為來源地。

大米以外,他亦指出本港糧油及副食品供應穩定,並呼籲市民無須急於前往超市搶購。

香港市民早前曾出現搶米潮,部份超市實施限購。(廖雁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