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十四五」規劃期間 中國將變成一個高收入的國家

撰文:宛然
出版:更新: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中國「十四五」規劃是中國進入新時代以後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實現到2050年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實現兩步走戰略的第一個規劃,要為這個戰略目標的實現打下牢固的基礎。

據中國觀察者網報道,林毅夫稱,在「十四五」規劃期間﹙2021-2025年﹚,中國將會跨過12,700美元的門檻,從一個中等收入國家變成一個高收入的國家。這在人類歷史上將是一個里程碑。目前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僅佔全世界總人口的15%,中國變成高收入國家以後,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將會從15%增加到34%。

林毅夫解讀中國面向高質量發展的「十四五」規劃思路與編制方法。(新華社)

三個維度來劃分產業

林毅夫認為,中國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國內地區的發展差距相當大。各個地方在「十四五」期間,怎麼運用按照當地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制定規劃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體如何操作?新結構經濟學則把各個地方的產業,不管在哪個發展階段,根據三個維度來劃分。

林毅夫指出,「這三個維度是:第一,現有的產業跟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技術差距有多大?到底是已經在全國全世界的技術前沿,還是在全國全世界的內部,和前沿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第二,這個產業到底是符合當地的比較優勢,還是違背比較優勢?是否過去有比較優勢,現在喪失比較優勢?第三,這個產業的產品和技術的研發週期,到底是短週期,半年、一年、18個月的研發就可以有新產品、新技術,還是長週期,要得到新產品新技術這個研發,要10年、20年有的甚至要30年,才有新產品新技術?」

林毅夫稱,各個地方的產業可分成5種不同類型的產業。﹙資料圖片﹚

產業的5個類型

林毅夫續稱,新結構經濟學根據這三個維度,把各個地方的產業分成5種不同類型的產業。

第一種類型是追趕型,這種產業當地現在有或者正準備進入,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一般質量比較差,價格比較低,固然也有市場需求,並且能盈利,代表在這個水準的產品市場上有比較優勢,但是和發達的國家的產品比,價格差了好幾倍,像一些裝備、工作母機,中國的賣100萬美元,瑞士、德國的可以賣300萬美元、500萬美元,這樣的產業屬於追趕型。

第二類領先型,中國的產品、技術已經在世界的最前沿,或是接近世界的最前沿,家電產業、華為生產的5G通訊設備等屬於這一類。

第三類轉進型,通常是勞動力比較密集的產業,過去是世界領先,但是由於工資上漲非常快,中國在這類產業中逐漸失掉了比較優勢。這類產業稱為轉進型是因為有部分企業需要進入到附加值較高的微笑曲線兩端,建立品牌,從事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等。附加值較低的生產製造那部分必須轉移到工資水準比較低的內地,或是海外去創造第二春。

第四類是換道超車型。這類產業有一個特性,它的產品、技術的研發週期特別短,通常半年、12個月、18個月,就有一代新產品新技術。由於它的研發週期特別短,最重要的投入是人力資本,包括高科技人才和對市場方向把握非常好的企業,金融物資資本所需相對較少。以「人、機器、資源智慧互聯」為特徵的新工業革命大多集中在這種換道超車型產業。發達國家經過工業革命以後二三百年的發展和積累,金融、物質資本比中國豐富,但是在後天的教育以及先天的天賦為主要組成部分的人力資本上中國沒有什麼劣勢,所以,在以人力資本為主要投入的換道超車型產業上,中國和發達國家可以齊頭並進,並且已經有很多成功的典型,像華為、中興、大疆、科大訊飛、阿里、騰訊、百度。在這些產業上中國可以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個起點上競爭。

第五類是戰略型,這種產業和第四類換道超車型產業特性正好相反,產品的研發週期特別長,10年,20年,有時候更長,要有高人力資本投入,也要有高金融、高物質資本投入。中國即使跨過12,700美元的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相比於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達到6萬多美元,中國也不過只有1/4不到。在這類產業上中國還不具有比較優勢,但這類產業影響到國防和經濟安全,不能沒有,否則國防安全會受到威脅,經濟上也可能會像目前一些核心晶片那樣出現被「卡脖子」的情形,所以,中國也必須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