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中國內循環要動真格 關鍵是解決農民隱性窮根問題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為,中國內循環要懂真格,必須解決農民低收入問題。

9月6日,黃奇帆出席「中國經濟發展與信用建設論壇」並作了《疫情下的世界經濟趨勢和中國經濟的雙循環》主題演講,他認為:在過去十多年出口遭遇天花板、貿易摩擦增多、勞動力緊張、比較優勢減弱、環保成本上升等五大壓力下,中國走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道路,不僅是因為脱鈎倒逼或疫情下的產業鏈困局倒逼,而是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層次開放的必然路徑。

黃奇帆表示,中國一旦推進內循環,重要舉措有以下幾項。

由於中國控制住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國經濟率先從低谷中恢復。(Reuters)

首先要抓好創新,內循環的重要載體是創新;第二,要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把新基建搞上去;第三是老樹新芽,挖掘傳承產業的新發展空間;第四,解決社會內循環的消費能力的問題。

中國的創新目前有三個薄弱環節,如果在內循環下要把這三個薄弱環節補上,就會形成巨大的發展動力。

第一,目前中國在核高基的研發投入上還是短板,中國的研發費已經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一年有22,000億元人民幣(1元人民幣約合0.14美元)的投入,在世界排名第二。

但是其中投資到核心、高科技、基礎性的研發,只佔5%約1,100億元,比例非常低。美國在核高基投入的研發費是中國的20倍。

第二,再說新基建。新基建之所以重要,它代表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現在中國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核心就是智能化革命,5G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區塊鍊形成的產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等等。

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不僅是跟進者,還是引領者之一,在5G一些方方面面中國是比較領先的引領者。所以中國在疫情下推出新基建,非常了不起的前瞻性,把這件事做好也是內需。

第三,老樹新藤,挖掘傳統產業新的發展空間,外循環的時候可以不當回事,但是當內循環的時候這也是新的增長動力。比如汽車中國已經連續三年銷售量在下降,年年下降好像到了天花板。

最後一條,中國有一個社會內循環的消費能力的問題,發展的主體動力源泉一是企業,二是小微企業,三是老百姓,這三塊內循環的主體動力要發揮。

另外,我們還有6億低收入人群,主要是農民。重慶3,000多萬人,2,000萬農民家庭,財產性收入佔全部年收入3%,97%是勞動收入或者出去打工的收入,這個問題40年沒變,這就是中國農民窮的一個基礎性原因。

如果能夠讓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3%變成30%,相信農民的收入會有巨大的提高,在這個意義上講還要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