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研究顯示與中國脫鈎無助緩解企業風險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中美關係升溫,促使不少國家或地區企業計劃將生產線離開中國,可是有研究卻顯示,與中國脫鈎無助企業紓緩風險。

由中文大學聯同美國喬治華盛頓與芝加哥大學的學者聯合進行研究,採討供應鏈活動如何在新冠疫情的不同階段,反映於信貸風險之中。

研究作者之一﹑中大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助理教授吳靖指出,通過探討疫情的兩個階段,即當中國處於經濟停頓期及重啟經濟時,供應鏈的中斷與恢復,對美國企業的信貸風險產生重大影響。

經濟停頓導致供應鏈中斷,因而令信貸風險增加,經濟重啟令供應鏈活動恢復,推動信貸風險降低。當經濟中斷時,信貸違約掉期(CDS)利差上升6至7%;當經濟重啟令供應鏈活動恢復時,信貸風險改善16至29%。

研究結果亦顯示,中國供應鏈活動恢復對改善信貸風險相當顯著,超出疫情在中國蔓延時令供應鏈中斷時的負面影響。

上游行業受中國需求減少影響較低

研究並發展當中國供應鏈活動恢復時,與家庭需求密切相關的行業,如電子產品及消費品,並未像其他行業般受惠,與美國家庭需求低迷,因此中國供應鏈活動恢復,亦未能降低有關行業的信貸風險。供應鏈活動的中斷及恢復,更直接影響到石油及天然氣,以及製造業等行業。

可是擁有中國客戶的美國企業,則另有一番景象,隨著中國經濟重新開放,中國家庭需求增加,對服務中國客戶的美國企業,消費品行業信貸違約掉期利差大幅降低。

研究員又發現,在疫情蔓延期間,擁有豐厚現金及更多增長機會的投資級企業,受供應鏈中斷影響較小。同時高槓桿比率的企業則更易受到供應鏈中斷影響,可是待活動恢復時,相關企業亦最受惠。此外研究亦發現,上游行業受中國需求減少的影響較低,因較容易物色到替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