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2035年前中國GDP增長潛力年均8% 能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撰文:童木
出版:更新: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北大國發院發表演講,他認為2035年之前,中國經濟每年應有8%的增長潛力。

據澎湃新聞3月18日報道,在北大國發院主辦的「兩會之後的政策與經濟」論壇上,林毅夫表示,到2035年以前,中國應該還有每年8%的經濟增長潛力。但他同時強調,所有增長潛力不一定要全部發揮。「因為我們要實現高質量增長,必須解決環境問題、碳中和問題、城鄉差距問題、『卡脖子』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必須應對,但有8%的增長潛力,實現5%到6%的增長,應該還是遊刃有餘的。」

林毅夫表示,「我相信到202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1.25萬美元,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完全有可能。現在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16%,如果中國能擺脱中等收入陷阱,全世界高收入國家人口可以翻一番。」

2036年後仍保持6%增長潛力

林毅夫還表示,根據他的研究,2036年至2049年,中國每年還有6%的增長潛力,考慮到高質量增長,實現每年4%左右的增長完全有可能。到2049年,中國人均GDP可以達到美國的一半。

林毅夫表示,目前學界有些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潛力不看好。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說中國過去的42年發展得太快了。根據賓夕凡尼亞大學世界數據庫,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2019年人均GDP已經達到14,129美元,德國與日本在達到該數值後16年的平均經濟增速是2.3%與4.4%,所以有些學者推理中國未來增速也應該在5%以下。第二個原因是人口老齡化。中國確實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然後再看其他國家,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增長速度都很慢。

「我個人不太同意。」林毅夫表示。他解釋稱,「中國過去40多年能夠實現每年9.2%的高速增長,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充分利用了與發達國家間產業技術差距所給予的後來者優勢。」他進一步指出,「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在全世界前沿,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必須靠自己的發明,投資與風險都非常大,進步的速度非常有限。而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種技術差距,以引進技術作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來源,成本和風險都比較小,懂得利用這種方式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可以比發達國家快。」

中國當前人均GDP只有美國的22.6%

林毅夫強調,「因此,看未來的發展潛力不是看我們現在的發展水平,而是要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多大。在他看來,上述德國與日本案例的情況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德國達到14,120美元左右是1971年,那時德國人均GDP已經是美國的72.4%,已是全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沒有任何後來者優勢了。日本是1975年,人均GDP已經到美國的69.7%,技術也已經到世界最前沿,經濟增長必須靠自己發明了,慢下來是當然的。而中國當前人均GDP還只有美國的22.6%。」

對於人口老齡化問題,林毅夫坦言,發生人口老齡化的國家,其經濟增長速度確實都會很慢。「但別忘了發生人口老齡化的國家,都是發達國家,都是技術已經到世界最前沿的發達國家,如果出現老齡化,代表勞動力供給速度下降,當然增長速度比較慢。」林毅夫強調,「我們現在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22.6%,利用後來者優勢把勞動力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配置的空間非常大。即使人口不增長,如果我們能把勞動力從低附加值產業往高附加值產業去配置,也可以比發達國家增長得更快。再加上,我們可以延長退休年齡,增加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重要的不只是數量,需要的是質量,我們還可以提高教育水平。」

林毅夫表示,如果能夠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政策導向,他相信,中國可以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到2049年,可以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可以駕馭「百年未有之變局」,為世界重新構建一個穩定的共享繁榮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