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壽VS平保 從業績找亮點 邊隻更值博?|投資明「賢」‧伍禮賢

撰文:伍禮賢
出版:更新:

內險股之中,兩大龍頭中國人壽(2628.HK)與中國平安(2318.HK)過往一直是市場重點關注對象,亦是市場經常用作比較的兩隻股份。兩者早前均公佈了今年首季業績,國壽與平保首季的業績數據均較市場預期中理想,惟兩者的亮點則完全不相同。究竟投資者在對兩者業績作出比較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重點?下文將試作分析。

首先,作為保險股的其中一個特點,其業績的波動必然較大程度受到其投資收益所影響。在某些時候,投資收益甚至主導總體業績的表現。而由於處於同一時間的內險股,基本上面對同一大投資環境,因此國壽與平保總體的投資表現具一定正向相關性。但有時亦有例外情況,例如今年最新的首季業績。

國壽(2628)公布歸母淨利潤錄得按年增長67.3%。(資料圖片)

今年第一季從總體數據來看,國壽與平保歸母淨利潤分別錄得按年增長67.3%及4.5%,表面上國壽大幅跑贏,惟本次平保業績較具特殊性,主因平保作為第二大股東持有的內地房地產商華夏幸福出現債務違約事件,平保曾指相關事項的風險敞口(即最壞情況之下的最大損失)為540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在首季業績中,平保對相關事項作出182億元減值計提,從而對稅後歸屬股東淨利潤減少100億元。如將此100億元納入淨利潤,則平保期內淨利潤按年增長為42.8%,雖然仍較國壽低,惟計及去年基數不同的原因,差距已相對縮小。

因此,投資者如欲了解國壽跟平保競爭業務上的強弱對比,首先應該排除投資收益帶來的影響。第二,在不考慮投資收益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由於國壽餘下絕大部分的收入均反映在壽險保費收入,而平保餘下的收入仍涵蓋壽險保費、財險保費、銀行利息收入、非銀行利息收入等多個範疇。由於兩者主體業務涵蓋面不同,如作直接比較,其實意義不大。因此,投資者可以將兩者最為核心的壽險業務作為主戰場比較,而利用反映壽險業務增長空間的首年期繳交保費及新增業務價值,或更能突出兩者同在壽險這個領域上的較量。

平保首季新業務價值則錄得按年增長15.4%。(視覺中國)

平保在壽險領域上潛力較大

還是以今年首季為例,國壽期內首年期繳交保費為683億元,按年下跌約10.2%;而平保期內首年保費按年上升23.1%至605億元;新業務價值方面,國壽期內新業務價值錄得按年下跌13.2%,主要受2020年同期高基數所影響,而平保首季新業務價值則錄得按年增長15.4%。由於國壽與平保業績的公佈口徑不盡相同,其他更為具體的細節數據,例如新業務價值率、退保率等需要待中期報告等更詳細報告才可作出比較,惟從以上既有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平保在壽險領域上的持久發展潛力,相對較大。

最後,當我們分析完兩者主戰場的情況後,再將兩者存差異的業務作出補充。而最為明顯的是,平保的財險方面的貢獻是拉開還是收縮主戰場優勢。事實上,內險企業的財險業務,過去一直與內地車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平保的財險業務在不同時期,亦表現出不同的發展動力。而今年以來,內地新車銷售增長理想,新能源汽車銷售更出現大幅上升,對平保的財險帶來支持。還是以首季數據,平保財險實現營運利潤51.19億元,按年增長15.2%。

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中長線而言,平保的壽險增長潛力相對國壽而言更強,而財險在不同周期對平保帶來的作用會有所不同。而短期而言,平保仍受到華夏幸福事件所影響,因為目前仍有近350億元風險敞口,未來仍存進一步減值的風險因素。

【財經專欄】投資明「賢」.伍禮賢|光大新鴻基證券策略師

*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代表,本人沒有持有上述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