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香港廣州深圳強化「三體」作用

撰文:童木
出版:更新:

6月6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佈了《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粵港澳大灣區碳中和研究報告》、《粵港澳大灣區通勤監測報告》等研究成果。

研究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呈現出獨特的「高密度、強流動、多樣性」特徵: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與經濟高度集聚,已超過東京灣成為亞洲最大城市連綿體,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羣之一;民營經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主力,人員、資本、信息、貨物等各類要素的高強度流動特徵形成區域緊密的網絡協同關係;極大提升了科技創新活力;「一國兩制」、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塑造了大灣區最特殊、最稀缺的制度環境,特別行政區、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自貿區等多元政策創新平台,提供了功能多元化與成本差異化的創新土壤。

研究同時指出,要素的高密度帶來巨量規模效應的同時,也導致生態環境退化和公共服務超載的脆弱性;在既有的全球化分工體系下,由於基礎科研與核心技術的制約,粵港澳大灣區也面臨缺芯少鏈的困境;制度多樣性的勢差也構築了阻礙區域要素流動的無形的「牆」。

研究認為,香港、廣州、深圳正在以「港澳系」、「環深系」、「廣佛系」強化三體的作用,形成更為緊密的協同發展格局。環境風景、人文服務、交通互聯 、開放包容、創新活力、產業發展等維度形成了六維網絡,正引導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研究以15項因子、85個核心指標,完善「三體六維」系統性指標體系框架,形成對大灣區的智能動態評估,旨在更加清晰地識別大灣區從世界工廠邁向世界級城市羣的新路徑,為城市羣破解單中心困境,邁向全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一種新的範式。

研究認為,香港因突出的金融與國際化服務水平,優質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服務,佔據領先地位。深圳以創新科技引領高質量發展,南山、福田的部分街道表現突出。廣州在各維度專項排名中均位居前列,核心功能在街鎮尺度呈現「多中心」分散佈局的特徵。澳門以多元交融的文化、優質的風景與服務,展現了美麗家園的城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