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防騙視伏器」有助防範詐騙及減少公眾財務損失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金管局聯同香港銀行公會、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業界,支持警務處推出詐騙搜尋器「防騙視伏器」,以加強預防、偵測及制止社會上的詐騙行為及減少公眾的財務損失。

全新的「防騙視伏器」讓公眾透過搜尋各項資料(包括銀行戶口號碼、儲值支付工具識別碼及電話號碼),取得以顏色作警示的風險評級結果。當輸入的資料與詐騙相關,「防騙視伏器」可以在公眾付款或進行交易前提醒他們潛在的風險及常見的騙案類型,如網上購物騙案、投資騙案及網上情緣騙案。「守網者」網站 (www.CyberDefender.hk)載有「防騙視伏器」及更多的相關資料,以供查閱。

金管局表示,一直與警務處、香港銀行公會及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緊密合作。(資料圖片)

相關資料也有助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的反詐騙工作。金管局一直與警務處、香港銀行公會及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緊密合作,提供實務指引,包括金管局今日(6日)發出的通函以及香港銀行公會近日更新有關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的「常見問題」。銀行與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可根據最新的發展,檢視及更新各自的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管控制度。

金管局亦在其專用網頁發布消費者教育資訊,與銀行及儲值支付業界攜手提高公眾對防範詐騙的意識。金管局將繼續與銀行與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溝通,提升他們在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管控措施的效率,並進一步保障公眾,防範詐騙及金融罪行。

上半年詐騙案損失金額約21億港元

另外,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發表網誌,指科技進步令金融服務變得更快捷和方便易用,以及疫情驅使消費者轉用網上服務。行騙的手法包括網絡釣魚郵件、提供根本不存在的工作機會以及網上「商店」銷售根本不存在的產品等。無論是甚麼手法,騙徒都是為了嘗試騙取受害人的金錢或信用卡資料等重要個人資料。

他指,單計香港,據警方數據,今年上半年詐騙案較一年前增加42%至超過12,000宗,涉及的損失金額約為21億港元。購物騙案、求職騙案、投資騙案及電話騙案佔騙案總數六成以上。

他提醒,消費者應緊記以下基本原則:

1)切勿點擊據稱由銀行或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發送要求提供敏感個人資料的超連結,銀行或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不會向客戶發出有關超連結;2)在交款或提供個人資料前必須三思;3)盡可能利用反詐騙協調中心「防騙易」熱線18222或「防騙視伏器」等設施;及4)若遇到太優惠的條件應格外謹慎,因為很有可能是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