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百科】放生折騰動物不積德 只有商人獲利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內地及香港都流行「放生積德」。(齊魯晚報)

佛誕假期,遊客除了會去長洲觀賞太平清醮,推動當地經濟之外,有部份人特別是佛教徒,會放生動物。這種原本是出於好心的行為,除了因動物不適合在放生地點生存而變成殺生之外,也成為某些人的搖錢樹。

放生本是憐憫之心 變成經濟活動

放生是佛教文化之一,本來是一種悲天憫人的表現,是一個人剛好碰上生命受到危害時的救援反應。化為世俗之上,變成了以功德為本的祈求回饋行為,不單止在香港,中國、泰國等佛教興盛的地方也有流行。但發展至今,放生變成了「採購生命」的買賣活動,每到佛教重要節日例如佛誕,人們就會從商販購買雀鳥、魚類,到野外放生。由於民眾需求殷切,在各地形成了「放生經濟圈」。

這種放生經濟圈,就是商人為了滿足人民需求,圈養動物或甚至在野外捕捉動物,再賣給民眾,有的更在民眾放生之後就將那些動物捕捉回來,賣給其他放生者,在「七擒七縱」之間賺錢。

經濟學人:放生團體每年可得100萬捐款

2015年,《經濟學人》報道指出,上海黃浦區每個周末都有放生活動,3小時內將大約2,000條泥鯭放生。官方估計,每年約有2億動物包括魚、蛇、海龜、雀鳥甚至螞蟻被放生。放生團體每年可以得到1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捐款,成為和尚的搖錢樹。

《經濟學人》估計,香港兩個市場每年賣出63萬隻雀鳥,大部份用於放生。

無知放生不合適物種 殘害動物破壞生態

某些動物本身不適合在放生地點生存,泰國和香港都出現過有人將陸龜投進水裡放生變成殺生的事件。

放生也有可能為環境引入不適合的物種,威脅原本的生態。例如北美食蚊魚會進食日本米魚的魚卵,令某些水域的日本米魚滅絕。

報道訪問了中國佛教徒王天寶(音譯),放生花費很大,他還是學生時就用了98元買了兩隻龜來放生,相等於3個星期的飯錢。今天他每年花費5,000至7,000元在放生,相等於年收入的5%。在龐大信眾支持之下,放生經濟自然發展起來。

科學家也有復育野放活動,目的是為了保育物種,這些行為事前都經過生態研究。如果盲目放生,就只會傷害動物和生態,放生積德也會變成殺生造孽,到頭來只有出售動物的商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