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風經濟學】一個小數點之差 晴天變雷雨 商用天氣預報市場大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天氣預報十分困難,因為天氣是一個極複雜的系統,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少人聽過的「蝴蝶效應」﹙Bufferfly Effect﹚,最初就是如來描述預測天氣之難,當巴西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就在美國引起了一場龍捲風,準確無誤的預測如何可能?

天氣中的「蝴蝶效應」

提出這個理論的氣象學家Edward Lorenz有一次以他們以為完全一樣的數據,用程式進行了兩次推算,誰料第一次預測說是有晴天、第二次預測卻說是會有雷雨。他們反覆檢查後,發現原因是其中一次預測中,有位技師將數據只取到小數點後三個位,即例如某區監測器讀到的氣壓讀數是32.7461,該技師只在電腦中輸入了32.746。小小的數字差別,最後卻造成了大晴與暴雨,這麼兩極的預測。

孟山都、IBM等巨企加大在天氣預測技術上的投資,有望改善預測準確度。(天文台截圖)

天氣是過百億元的大生意

正因為天氣預測這麼困難,但又這麼重要。不少公司都決定自行研發天氣預報系統,提供商用天氣預報,美國電視台CNBC估計,天氣預報的市場規模高達50億美元(約388億港元),且每年還在迅速增長。農產品公司、服裝公司、甚至飲食業都對天氣數據大有興趣。

2013年,農業科技巨企孟山都﹙Monsanto﹚用9.3億美元收購了氣象服務公司Climate。根據華爾街日報,科技公司IBM前年亦用20億美元收購了用大數據預測天氣的 The Weather Company。除此之外,科網公司亞馬遜﹙Amazon﹚、思科﹙Cisco﹚和甲骨文公司﹙Oracle﹚亦積極發展天氣預測技術。眾多資金湧入進行科研,未來的天氣預測相信會愈來愈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