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快活北上尋夢曾撞板 近年在本土覓「真愛」 成快餐業王者

撰文:余秉峰
出版:更新:

一眾高官總喜愛叫年輕人放眼神州尋找機會。現年65歲、大快活﹙00052﹚主席羅開揚就心水清,用心做好香港人生意,堅持用藝人杜汶澤擔當餐廳代言人,專注本土市場,未有猛攻內地。打「穩陣波」,換來是去年成功賺逾2億元,股東更獲派1.8億元的現金股息,皆大歡喜。
然而,大快活懂得放手神州,原來與20多年前北上時的一段「不快活」經歷有關。正正是這段刻骨銘心的教訓,令大快活驀然回首,發現「真愛」原來近在眼前。

大快活全年度溢利2.05億元,表現亮麗。﹙林若勤攝﹚

一心想在內地掘金的翠華﹙1314﹚,早前公布的中期純利按年大倒退48%,實踐神州夢仍需加把勁。主攻本土消費的快餐集團大快活反而顯得輕鬆,昨日﹙22日﹚公布2016年財年業績顯示,期內收入25.81億港元,按年增長6.3%;純利也升2.2%至2.05億元,每股派58仙的末期息之餘,還追加每股50仙的特別股息,全年派息比率升至88%。換言之,每賺10元,就派足8.8元給股東,認真慷慨。

大快活續聘用藝人杜汶澤任代言人,成功吸引不少年輕人支持。﹙大快活網頁截圖﹚

港人高度依賴 快餐店變現金牛

大快活派息闊綽,懶理「好天收埋落雨柴」,原因是快餐業甚少突如其來的巨大開支,相比其他行業較不受經濟周期影響,經濟差時,市民為了慳錢,茶記及快餐更見吸引力。而且,本港人口每年穩定增長,「雙薪家庭」漸成主流,外出食飯的機會也增加,大快活行政總裁陳志成更形容,快餐是香港人的基本需要,因此在飲食業中競爭雖然辛苦,「但冇乜風險」。

與此同時,快餐業「收現錢」,較少應收帳款的問題,以最重要的食材存貨為例,一般在幾天內就要處理完畢,提升了大快活資金的流動性。年報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大快活的存貨及應收帳款分別只有4,100萬元及7,918萬元,相比之下,集團手持逾5億元的現金,十分「疊水」。

大快活手持逾5億元的現金,「銀彈」充足。﹙林若勤攝﹚

懶理神州發展不舉債    保留現金派股東

香港業務有聲有色,大快活並無因此「心雄」猛攻鄰近地區。去年度,大快活內地業務的純利雖然受惠內地稅務改革﹙「營改增」﹚而按年升51%,但金額只得314.5萬元;以內地業務收入計,金額按年大跌近2成至1.08億元,僅佔總收入的4.2%;內地業務的經營利潤率只有2.9%,與香港區業務的9.6%,差天共地。

再看新店分布,更凸顯大快活做本土生意的決心,期內20間新分店中,只得2間在內地。現時,大快活在中國市場只有9間舖,而香港則有134間﹙分別是125間大快活快餐店及9間特色餐廰﹚。陳志成解釋,內地業務的管理難度高,希望做好現有的內地分店,才考慮開拓至2、3線城市。在沒有重大的資本開支下,大快活近年都處於淨現金水平,派息因而可以「疏爽」。

2003年推出全新品牌形象,之前主題色為綠色。﹙大快活2003年度報告﹚

北上尋夢 結果貼錢買教訓

不過,講起負債,大快活也有一段「不快活」的經歷。成立於1972年的大快活,過去45年並非一帆風順。《彭博》資料顯示,1995年至1999年期間,大快活業績連續5年見紅,累計虧損3.9億元,瀕臨倒閉賣盤邊緣。2002年3月底,大快活全年虧損7,028萬元,雖然手持6,889萬元現金,但同時要面對6,169萬元的銀行貸款,顯得十分手緊,直至2003年才開始轉虧為盈。

那些年見紅,陳志成在過往的傳媒訪問中分析箇中原因,指大快活在1991年上市後「有錢就身痕」,大舉北上開店,高峰期有超過30多間分店,抽調了大量資金和人才,加上當時要和內地企業合資經營,公司不能作主,導致虧損出現,因此自己在1995年加入大快活後,第一步就是帶領公司逐步撤出內地,等當局開放獨資經營再開店。

除了資源不足,在內地開分店,也面對當局經常更改城市規劃的問題,試過租下人流很旺的店舖,誰知一年後當地政府為了建造地鐵,在分店附近圍起鐵板,大快活遇到這些情況也束手無策。

洗心革面 改策略吸年輕客群

痛定思痛下,大快活在2003年調節策略,一心吸引年輕客群,找來設計師陳幼堅,重新設計商標和餐廳裝修,打造大快活「年輕又時尚」的形象。據中大市場學教授冼日明對陳志成的訪問,大快活最終選擇以耀眼的橙色為主題,配搭一個跳躍中的人形,傳遞外向活力、年輕進取和熱情等的概念。此外,大快活的餐單也從「夠尖」的方向出發,如首間引入即磨咖啡的中式快餐、力谷「阿活」焗豬扒飯、咖喱牛腩飯等。

來到近年,大快活重用杜汶澤做代言人,雖然一度遭到「愛港人士」點名杯葛,但羅開揚認為杜汶澤適合大快活形象,「鍾意佢夠真,有活力,夠開心。」表明繼續聘用。這個堅持,除了避開「關公災難」,還因而贏得主張本土人士的心,近年步入收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