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又愛又恨的遊戲評分(上)

撰文:讀者來稿
出版:更新:

作者:伊藤誠
(文章經 GEME 團隊編輯)

早前知名遊戲網站 IGN 的一位編輯被炒,他在網上暗示是由於他為任天堂 Switch 打了7分,事件引發軒然大波。是自我炒作抑或是 IGN 的自我審查,真相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玩家還是遊戲產業鏈上的公司都相當著重遊戲軟件及硬件的評分。

(封面圖片:《Dark Souls 3》宣傳圖片)

傳媒的巨大影響力

原來除了玩家會留意遊戲評分外,投資方也會依此來評核遊戲工作室的表現。知名評分網站 Metacritic 的評分可為 Metascore 和 User Score,User Score 是 Metacritic 用戶的評分,而 Metascore 則是來自 IGN、Eurogamer 等數十個知名媒體的綜合評分。一般而言,遊戲越接近100分,質素就越有保證,玩家也能夠放心拿出鈔票,那麼投資方就能夠賺更多錢。所以部分遊戲工作室和投資方的合約會清楚列明,遊戲的 Metascore 必須超過某個分數,才能獲得額外獎金。
 

外星 RPG 遊戲《Mass Effect 3》在 Metacritic 上的評分 (Metacritic)

這個分紅制度看似很合理,做得好就能夠獲得獎勵,但其實這和亞洲的考試制度一樣殘酷。並非說評分的媒體編輯不專業,而是很多時候他們略為試玩後便要打分數,然後就要轉玩另一隻遊戲。一個冰冷的數字根本無法完全反映一款遊戲是否好玩,完全忽略了遊戲開發人員投入的心血。開發《Fallout: New Vegas》(異塵餘生:新維加斯) 的Obsidian Entertainment (黑曜石娛樂,下稱 Obsidian) 在2010年就深深體會到這個道理。

《Fallout: New Vegas》(宣傳圖片)

一場評分引起的悲劇

Obsidian 的前身是開發經典 RPG《柏德之門》的 Black Isle Studios。遊戲發行商 Bethesda 和 Obsidian 簽訂了合約,規定 Obsidian 開發的《Fallout: New Vegas》必須取得高於85分的 Metascore才能獲得額外的獎金。然而遊戲最終戲劇性地只獲得84分,這1分的差距令Obsidian 的財政受到沉重打擊。「《Fallout: New Vegas》的收入是一個定額,我們不會有分紅。」Obsidian 的創意總監兼老闆之一的 Chris Avellone 說。最後 Obsidian 被迫辭退了20至30個員工,包括一位剛上班一天的員工,令人手更加緊絀。
 

「老闆叫我明天不用上班了...... 甚麼?你也是?」(《Fallout: New Vegas》遊戲畫面)

成也分數,敗也分數

自推出以來一直備受玩家追捧的《Dark Souls》(黑暗靈魂) 系列在不久之前剛畫上完滿句號,其超硬派的難度、隱晦含蓄的說故事手法、充滿人性的故事舞台,都令這部 ARPG 為人津津樂道。但原來《Dark Souls》系列的原點《Demon's Souls》(惡魔之魂) 卻是被媒體評為不入流的作品,不過令它起死回生的,也是傳媒。
 

對付玩家從不講江湖規矩的敵人 (《Demon's Souls》遊戲畫面)

2009年日本遊戲開發商 From Software 在 PS3 推出了獨佔遊戲《Demon's Souls》,沒有引起玩家太大的注意,日本知名遊戲媒體 Fami 通只給了它24分的中等評價 (滿分40分),發行商 SCE 亦不看好其潛力,只壓製了數萬張遊戲光碟,差點就埋沒了一款能引領時代潮流的佳作。

30歲加入From Software 時甚至不具遊戲開發經驗的宮崎英高,現在已經成為公司的社長 (Gigazine)

時勢做英雄

同年年尾《Demon's Souls》在歐美地區發行,當地媒體對這款透過死亡不斷磨練技術的遊戲趨之若鶩,紛紛為作品打上高分,《Demon's Souls》的 Metascore 高達89分,打響名堂,甚至將本作重新推廣回日本。從此無數玩家每日樂此不疲地在遊戲世界死去活來,以海量的死亡次數為榮,互相在網絡上交流通關心得,即使無法通關的「手殘黨」也樂於觀看其他玩家的通關影片,感受討伐強敵的滋味,最終成就了其精神續作《Dark Souls》三部曲的盛世王朝。然而,並非每隻遊戲都能像《Demon's Souls》一樣幸運,能夠被伯樂發現。
 

《Dark Souls》成功後誕生的姊妹作《Bloodborne》(宣傳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