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歐洲治療新建議 :早用生物製劑能減器官損害風險!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估計每10萬個香港人之中,約有60個會患上系統性紅斑狼瘡病,當中女性佔大部份,和男性患者的比例高達9:1,而且大部份首次發病是在介乎15至50歲之間的黃金年齡!

紅斑狼瘡是一種系統性疾病,全身器官都有機會受影響,常見受影響的器官包括皮膚、關節、血球、腦神經、心包膜、腎臟等。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昭慧醫生表示,「而亞洲患者腎炎的比率較高,多達五至六成的亞洲病患者有併發腎炎。」在為患者治療時,醫生會考慮患者病情的緩急輕重和受影響的器官,有不同的用藥策略。原則是病發後盡快控制發炎、減少病情影響器官。治療紅斑狼瘡的生物製劑已面世10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2023)歐洲風濕病學會(EULAR)更新了用藥建議,令生物製劑治療紅斑狼瘡的角色更清晰。

治療新建議 減少副作用!

陳醫生表示,根據新建議,最新的治療方向如下:

- 紅斑狼瘡病人在沒有禁忌症的情況下,都應考慮服用抗瘧疾藥物,例如 Hydroxychloroquine 羥氯奎寧,抗瘧疾藥物有助控制病情,減低病發風險。

- 其次,病情活躍時皮質類固醇能有效控制炎症;份量因應病發時的嚴重程度和受影響器官決定。然而,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有機會帶來白內障、骨枯、中央肥胖、骨質疏鬆等副作用。在病情受到控制或達致病情緩解後,皮質類固醇的份量應減至最低(每天5毫克或以下)。

- 部分病人除了抗瘧疾藥物和皮質類固醇以外,亦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來控制病情或幫助減低類固醇份量 「歐洲風濕病學會最新的建議是若病人用了抗瘧疾藥物和類固醇,仍需要額外的藥物去控制病情,便可以同步考慮使用傳統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這是和2023年前的建議最大的分別。醫生會和病人詳細解釋,讓病人作出選擇。」陳醫生表示。

- 2024年KDIGO(國際腎臟疾病指南組織)LN(狼瘡腎炎)管理建議,紅斑狼瘡病情活躍的患者可加入生物製劑以加速控制病情,減少病發,以及減少甚至停用類固醇藥物。

紅斑狼瘡的發病過程在於自身免疫系統的失調。而生物製劑的原理是抑制異常激活的生物因子,其中包括「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和「第一型干擾素」,兩者的異常激活都會導致免疫系統的失調,增加自身抗體的生成和炎症反應的加劇,從而導致紅斑狼瘡。

陳醫生表示,「其實生物製劑在紅斑狼瘡的使用歷史已有10年以上,從數據上我們看見它無論幫助紓緩紅斑狼瘡病情,減低病發風險,減低整體類固醇使用的份量,數據都相當不錯。」盡早使用生物製劑,能及早避免免疫系統攻擊及傷害患者身體重要器官如腎臟、心臟,造成不能逆轉的傷害。

現時醫管局的撒瑪利亞基金會資助有經濟需要的紅斑狼瘡病人使用生物製劑,但需先經過病情活躍程度、經濟狀況等評估。

陳醫生強調,「過往紅斑狼瘡的治療選擇相對比較少,但近年藥物持續進步,病人的存活率也陸續有改善。一些本地研究曾作出對比,九十年代紅斑狼瘡病人的五至十年存活率是90至93%,現在基本上可改善到95%以上,所以紅斑狼瘡雖然是長期病,但隨著治療方法的改善,病人存活率和生活質素也不斷提升,建議病人積極接受治療。」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昭慧醫生(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