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員赴英訓練4年 留歐失敗回港:曾經去到門口,卻無法走進去

撰文:盧君朗
出版:更新:

他膚色黝黑、留着一頭清爽短髮、體格壯實,小腿肌肉名符其實就是《麥兜》講的粗壯腳瓜。他是每人在中學時期,總有一個喺左近的「波牛」。他是21歲的陳俊樂,現時是香港職業足球員,在足球界薄有名氣,訪問期間,球場上的數個小學生,還竊竊私語地說:「那是陳俊樂!」
職業足球員,是不少男孩的童年夢想,可是昨日的「波牛」,今日還有多少個,能留在球場上繼續追逐皮球,甚至以此為職業?現實中職業足球員的生涯是怎樣?真的如幻想般浪漫、風光嗎?

「足球是我的朋友」

「足球是我的朋友。」這是《足球小將》裏的經典台詞,同時也是陳俊樂的座右銘。他的故事恰恰就是《足球小將》裏戴志偉的現實版。從幼稚園起,他便開始接觸足球,先參加麥當勞足球暑期班,後來還加入球會青年軍,偶爾隨隊到大陸作賽。而且他的父母也很支持他踢足球:「他們覺得既然我有心,不如就專注踢波,經常接載我去練波,又幫我向學校請假比賽。」

個人天賦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很快便跟比自己年長的球員練習和比賽,球藝亦漸漸拋離同齡的朋友。升中後,他的前教練還推薦他到英國受訓四年。13歲的他,隻身漂洋過海。英文不流利,身邊的同學全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語言不通,人生路不熟,足球便成了他當時唯一的夥伴:「幸好有足球的陪伴,在球場上,它就是共同語言。」

來到英國不久,陳俊樂便發現不論在訓練方式、密度、設施、實戰機會,以及對手強度各方面,英國訓練體系都遠勝香港。每天早上他都隨隊進行體能、技術訓練,下午回課室上課。校內有訓練用的Gymroom、草地球場。每星期他們還會參加各種比賽,學校聯賽、盃賽,甚至還跟紐卡素青年軍及雷丁青年軍等精英踢友誼賽。

陳俊樂坐在球場,想起以往在英國練波的種種,希望未來再次外闖,以感受外地的足球氣氛、吸收他方的技術。(鄭子峰攝)

與英國球會簽約 從小夢想畫面實現

受訓期間,他受英甲球會彼德堡青睞,簽下青年球員合約。那是陳俊樂首次成為職業足球員,他仍然記得簽約儀式,在球場中場休息時舉行。在看台觀眾給予自己的注視、掌聲下,他步向放在球場中間的桌椅,簽下合同成為青年軍球員:「好震撼,以前不斷幻想替球會效力時簽約的畫面,而這畫面竟然出現在眼前!」

每個醉心於足球籃球等運動的人,都必然有過成為職業球員,效力愛隊的抱負。彼德堡並非陳俊樂的Dream team,但在那一刻,他確實踏上了起點。

繼續留歐夢想失落:「曾經去到門口,卻無法走進去」

然而,起點之後,迎來的是充滿無數抉擇的分岔路。即使是頂級球員,也不一定能達成願望。陳俊樂留歐四年,親身見識到更高層次的足球世界,為了在技術及心態進一步成長,他自然希望留下來,繼續學習之餘,成為歐洲頂級球會一員。

可是,現實卻不見得如此順利,即使他已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年青球員,卻沒有機會留下來深造:「要留在英國,必須再與球隊簽約,拿到工作簽證。要以外援身份留低,除非有極高的足球水平。亞洲球員外闖,例子一向寥寥可數,球會多會選擇技術、體格更好的外援,例如巴西人。最後,4年過去,也沒有球會選中我作為外援留低。」無計可施之下,他帶着遺憾回港,投身本地職業聯賽,失諸交臂的失落感至今尤在心頭:「覺得好可惜,自己去到門口,卻始終無法走進去。」陳俊樂從小受到注視,在眾人眼中他是個小球星,明日之星,可是如今卻在英國受挫,回港不是凱旋而歸,而是他逼不得已的一步。

回港後他倒創出一片天。不但被幾間球會重用,還旋即入選港隊。在香港踢足球縱使環境、對手、球迷支持度遠比不上英國,但說到底當職業足球員還是他從小夢寐以求的目標。被問到「留在英國會否只能做大後備」時,他卻始終嚮往更高水平的賽事:「最理想一定係留在英國,要返香港幾時都得,但在當地踢波真係一生人一次機會。就算做大後備都唔介意,始終能夠體驗當地職業水平有幾高。」

「希望未來能夠再次外闖,至於實際目標,現實上比較可行的,可能是中超聯。先前世界盃外圍賽後,也有不少香港人加盟中超。」

在英國受訓4年後,留歐夢想失落,從小在足球路上事事順暢陳俊樂在挫敗與打擊之下回港。現在他效力和富大埔,在香港繼續職業球員生涯。他希望日未來在港隊站穩正選席位。(鄭子峰攝)

香港政策對運動員欠缺支援

香港足球員收入由最低薪的月入數千元;到大球會外援收入達到六位數字。陳俊樂評論說:「其實踢波普遍收入唔低,但球員生涯短。外國聯賽週薪數萬到數十萬元,包埋退休後的生活。香港的薪金,對這部份沒有保障。我曾聽過以前在球壇有名氣、有成就的前輩,他除了踢波,就乜都唔識,退役後生活潦倒,經常酗酒度日。」數年前,他報讀浸會大學讀體育及康樂管理學位,確保日後即使退役,也較易找到工作。奔走於球場及學校,其實令他十分疲累:「尤其是頭一年上學,經常要走堂練波,有時又因為上堂缺席操練,甚至試過早上上課,中午趕去練波,練完又趕回學校再上課,好頻撲。」

歐洲足球有完善的青訓體系,成為球會青訓後,只需全心專注於足球;在美國,學生可以用體育成績報讀大學,不少NBA球星就是以體育分數入學,大學期間亦專注於比賽,為日後鋪路,這些都是外國運動員高水準、成就傑出的原因。很多香港年輕運動員在訓練、比賽同時,卻往往花上大量時間、心力兼顧學業成績,無形中扼殺不少運動人材。「香港教育政策對體育重視程度太低。除了上課時間銳減,大部份運動員到了十多歲,若要繼續發展,就要有全職訓練,但又受到學業成績所礙,無法專注於運動。能堅持在體育界發展的人,好多都是靠自己能力、金錢支持,也有賭博性質。」說到這裏,陳俊樂也有點心灰意冷。

近年,一些香港足球員如歐陽耀沖、戴偉浚等等,成功到歐洲球壇發展、取經。他們勇闖外地,就是陳俊樂所說的賭博:「他們能夠成功外闖,其實自己、家庭都付出很多。例如舉家移民、自己準備一切費用、到了當地要自己設法聯絡球會等等,沒有任何機構幫助、支援。我自己就是失敗的人辦,留在英國四年,最後仍要回來香港。」

政府政策對運動員缺乏培訓與支援。看着場上小伙子,心中想着若他們能得到多一點資源與幫助,香港或許能出現多幾個好球員。(盧君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