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熱旅人.下】當旅遊作家、辦深度團 林輝:為了下一站的出走

撰文:盧君朗
出版:更新:

「我覺得全職工作的狀態,像身處一個火場之中,周遭的濃煙使你窒息。而旅行,就是在火場中發現一扇窗戶,把頭伸出去抖氣。」
相信不少打工仔會認同這個比喻。每年請一、兩星期大假去旅行,逃遁至一個不熟悉的地方,在那裏,沒有住何一件事物,會讓人想起煩囂的公事。當你開始有種「已脫離打工仔身份」的錯覺,卻正是旅途完結之時。尚未回到香港,在飛機上,已開始思量着開會、跟單、寫Report之類的煩擾事。
「點解我唔想搵全職工,就係唔想行返入火場。」林輝如是說。他在旅途中寫作賺旅費,接連走過數十個國家。現在他專注跟朋友經營的「輕背包」,籌辦各種主題、文化面向,以及深度旅行團。

【狂熱旅人.上】16歲始深度遊走70國逾200城 在壯麗風景中成長

+7
林輝在旅行中,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只要享樂,然後開始寫作,成為旅遊作家。(盧君朗攝)

不空虛的旅行方式:寫作與義工

透過中學期間到澳洲Exchange,以及大學利用每個Sem Break遊歷,林輝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也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旅行從此在他生命中佔據重要的位置。然而,自大學三年級起,五年間他都沒有離開過香港。畢業後,他在區議員辦公室做議員助理,同時讀社工碩士課程,工作繁重無法抽身,也沒有錢外遊。

5年後的2008年,他到了西藏、尼泊爾旅行,為期11個月。這趟旅程,除了時間長,林輝亦反思如何突破以前的方式,旅行是否只為了自己快樂等問題:「以往旅行,僅是每日花錢尋開心,晚上休息,竪日再去玩。長久下來,開始有種空虛感,覺得自己只是在消費。除了玩樂與花費,旅行還有什麼可能性?」

於是,他開始寫下特別的見聞、趣事,也會找題材做訪問,例如他見證2008年尼泊爾大選前的民情。那次是尼泊爾人民革命推翻帝制後首次選舉,民眾充滿了期待,出現各種拉票、辯論活動等,林輝將這些見聞,寫成了一系列文章。此外,他也在尼泊爾做義工,嘗試在途中回饋別人、回饋世界。旅行於是從純粹的自我追求,演變成既有探索、亦有產出的過程。「因為不想只汲取別人的東西,想對世界有點正面的幫助,於是開始寫下這些人與事,也開始做各種嘗試。」

林輝說,他不想再像其他人一樣做全職工作,「不想重新走入火場中」。(盧君朗攝)

「寫作賺到的錢,真的能夠環遊世界嗎?」

直至2012年,林輝才真正將寫作與旅行結合,甚至到了互相影響的地步。那年他踏上環遊世界之旅。兩年間,橫跨亞洲、中東、南美洲四十多個國家。此前,他一直擔任Roundtable總幹事,同時有從事專欄寫作、時事評論等。「開始覺得自己狀態好乾涸、沉悶;做社評亦欠缺不同的板斧,需要新的評論框架,於是出發,以寫作賺旅費環遊世界。」

「寫作賺到的錢,真的能夠環遊世界嗎?」聽到林輝的話後,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出這疑問。「我出發前的儲蓄,真的僅僅夠出發。於是在途中不停寫,一個月大概寫20篇。每當看到有趣的事情、現象,腦袋就轉個不停,思考文章的角度、長短等等實際操作問題。」對於如此誇張的寫作量,他沒有說「好多、好難寫」之類,只是平鋪直述的交代工作內容。

來到馬來西亞,他認識了當地的媒體工作者、社運人、藝術家等等,他們都十分關心2013年的選舉。原來,這是執政黨緊守政權50多年以來,反對黨首次翻盤的機會。林輝與朋友一起遊行、聽講座、到電台聊天,慢慢了解造成當時局勢的脈絡,寫下各種見聞與簡介。這個過程,同時引發起他對馬來西亞的感情:「以前我對這地方沒什麼感覺,但因為結識了這些朋友,也有了知識,現在我很喜歡馬來西亞。」

在墨西哥,他遇上腦閉塞狀態,不知道要寫什麼。透過人脈,最後結識到負責非法移民問題的NGO朋友,尋訪在邊境為偷渡者開設庇護場所的神父。他對他們充滿興趣,林輝在他們眼中,同時也是新鮮的見聞:神父說,我是他們經營7年以來第一個到訪的亞洲人,其他「到訪者」,全都是偷渡客。林輝興奮的說:「當時,我就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寫這個故事,發現了一個沒有人用中文寫過的題材,這令我十分亢奮。」

「這兩年間,寫作賺回來的錢,支持我到下一個地方;到了下一地方,就開始遊覽,尋找可記錄的事物。寫作、錢、旅行,三者形成一個三角形,不斷互相影響著。我是我所知道的人之中,首個用寫作環遊世界的香港人。」林輝帶着一點自豪,說出這話。

從旅行作家,再成為旅行團搞手,同時開始嘗試Group Travel(盧君朗攝)

輕背包的誕生  從獨遊到Group Travel

環遊世界兩年後,他開始想脫離勞碌、重覆的全職工作,於是作了各種嘗試:出書、教寫作班、經營旅遊網媒等等,最後發現搞旅行團似乎可維持生計,於是與朋友合辦「輕背包」,吸引喜歡冒險、深入體驗當地文化的年輕人報團。

除了一般的景點遊覽,他們會有全程行雪山的尼泊爾團、有做義工、探訪孤兒院行程等等,亦有主題性相當強的,如德國藝術展團、法國紅酒團等等。在籌備的過程中,不會令自己、團友覺得沉悶,似乎是個重要的準則。「我們想團友、當地人之間都有多點互動、特別的體驗,以及安排能引發大家思考的行程。」

 

以往,林輝喜歡獨自上路,一切行程按照個人喜好而定;現在,他要在出發前定好行程,做好一切聯絡、準備工夫,途中也要幫團友處理各種突發情況。「當然會比較累,彈性比較少,例如自己去可以hea一兩日,帶團不可能有空檔。不過多人也有好處,有些地方要book車、請嚮導、自己一個不會去的,就可以用旅行團的名義到訪。」在瑞典極光團中,他們一團人試過整天留在guest house,自己準備三餐,晚餐後出門看極光。早餐後要立刻煮午飯、吃完午飯沒多久又要開始準備晚餐食材,林輝坦言十分疲倦,卻又享受當中的充實,以及大家在過程中的交流。

從少年時Exchange走到現在帶團的一步,林輝不時找到新的旅行方式與意義,它們不斷疊加着,豐富了他的生命體驗。對未來的旅行狀況會起什麼變化,他現在無從猜度,可以肯定的是,他必然會繼續到訪世界各地,也會不斷發現旅行帶來新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