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江駿傑 穿越大戲層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香港演藝學院的戲曲學院位於灣仔校園五樓最頂層,學生稱那處為「大戲層」,取其樓層本意外,「大戲」或許亦如大氣層般離地,與正值青葱歲月的年輕人這麼近、那麼遠。從「大戲層」畢業、今年29 歲的江駿傑(Jason)把隨手拈來的飯勺、麵粉棍、不鏽鋼飲管碰撞出聲樂火花,取代敲鑼打鼓聲,從記者手上借來的雨傘作長矛槍、以抗疫帽妝身即興演出。放下精緻服飾道具,他認為大戲除了唱、唸、做、打的精髓,一切皆可約定,不俗成。

拒絕「模仿」 辭演丑角轉戰幕後

Jason 兒時跟祖母看神功戲,從此愛上台上的五彩燈火,4 歲在家中床上揚起浴巾當水袖、廚房的砂煲罌罉充當「查篤撐」,9 歲起接受傳統戲曲訓練,中學畢業後如願考入演藝學院戲曲學院, 接受專業訓練卻成了他一生志趣的轉捩點,「愈學得多,愈覺虛浮。」一次演丑角,老師要他按既定的傳統模式去演,大至一下落袖,小至眨眼吐舌都要跟足,卻無法言明由來。他覺得不妥,「我不是機器,為何強逼我模仿前人?這些動作不是我自己的體驗。」到底「傳統」是指追隨50 年前的演繹方法,抑或探索500 年前的源起?結果他辭演角色,甚至轉修音樂,在幕後追尋答案。

今天Jason 手中的樂器班底,原來早在小時候已成型。(受訪者提供)

從錯配西樂 到遇見伯樂

古時戲曲文本與當時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相當於今天的戲劇,Jason 問為何當今粵劇卻顯得離地?他曾試用西樂演奏粵曲,偏偏「錯得交關」。「中西樂音階不同,西樂做不到粵曲中某些音調,而且西樂要由指揮帶領,與粵劇需要與演員同呼同吸的原理無法協調。」他開始明白到「創新」非要掏空粵劇的一切,而是在唱、唸、做、打的基本功上探索更多可能性。曾任戲曲學院院長的著名導演毛俊輝邀請他加入《百花亭贈劍》任聯合編劇,為他的創新路奠下紮實基礎。

常見在整塊臉塗上白色粉底的工夫也省掉,輕抹眼影,即可上場。

Jason 在劇本、舞台、服裝及音樂設計上擺脫粵劇的一貫定型,但不離傳統。「傳統粵劇中,角色每說完一句就跟一下『篤撐』,我們只在重點『篤撐』,避免打亂觀眾思緒,亦去除過於複雜的功能性裝飾和妝容,更貼近人物的內心,例如花旦的服裝由黑色隨著劇情推進漸變暖色,以表達角色心情的轉變。」劇目2018 年在馬會捐助下於香港藝術節首度公演,「馬會願意投放資源在戲曲改革、年輕人創作及拓展觀眾群上是很難得。」劇目其後更於翌年重演,是香港藝術節創辦以來首次。

粵劇可以很生活化,一把雨傘、一頂抗疫帽也是表演道具。

回歸「一桌兩椅」的簡樸

今天的Jason 簡單以「劇曲人」作自我介紹,他在寫作中找到自己與社會的聯繫。「我問自己想關懷甚麼議題?我要寫出回應時代的劇本。」近月他主力為香港藝術節創作賽馬會本地菁英創作系列的《後話西遊》,以《西遊記》作文本,表達自身對戲曲生態的想法。劇中他既是演員亦是樂手,配合簡約舞台,把唱腔、音樂、形體及戲劇元素重新組合。「古時戲曲道具只得最簡單的『一桌兩椅』,當它是官兵、城樓都可以。」

訪問當日,Jason 邀請記者及拍攝團隊隨意敲打他自備的飯勺、麵粉棍等樂器,為他的即興劇場伴奏,他亦隨即進入狀態,跟隨這群「樂手」的音律舉手投足,眾人也驚訝效果不錯。「化繁為簡令粵劇變得平易近人,粵劇應該進入生活,進入公園、咖啡店,吸引更多年輕人。」返璞歸真,重返主流,不正是粵劇傳統嗎?

利用自製樂器,以南音演唱香港作家西西《我城》的節錄,展現出戲曲的無限可能。

Jason的創作隨身物
1 電話的錄音功能:我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日常生活, 會錄下城中孩童嘻笑、人們聊天聲等。
2 口罩:疫情期間不忘練習, 因此口罩隨身。
3 薯片:「治療」腦閉塞良藥, 遇上靈感未到甚至一晚吃上好幾包呢。
4 針筆:隨時隨地筆錄所思所想,閒來翻閱有助刺激思考,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5 萬金油:是不喝咖啡亦可提神的妙方!

*資料提供《駿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