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患者分享:抑鬱症不是絕症!正視問題、接受治療才可走出死胡同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大家身體上出了毛病,都會明白「病了就看醫生吃藥」及「病向淺中醫」的道理,然而當大家情緒上出現問題,例如長期持續悶悶不樂、難過想哭及坐立不安等抑鬱症的徵兆,大多數人卻會選擇「由佢啦」、「之後會好返」,事實上抑鬱症跟其他病一樣,都需要專業治療,而且拖著不正視更會加深病情而演變成「重度抑鬱症」。今次的受訪者Vincent,在過去10年抑鬱症雖多次復發,但他每次都積極面對,並主動尋求協助,他指:「因為我了解抑鬱症不是絕症,是可以用藥物及心理治療解決的疾病。」
攝影:黃寶瑩

工作壓力成抑鬱導火線 了解自己問題成因更安心

Vincent在10多年前,因為工作環境轉換了嚴苛的上司,開始持續出現精神萎靡、焦慮,甚至完全對身邊所有人、事、物都失去興趣的狀況,「當時我會頭痛、失眠,甚至完全失去生活的動力,只想留在家中,但現實我又要繼續上班工作,身心都好辛苦,所以我開始決定求醫。」當年在內地工作的Vincent,一開始只到普通科求診,在朋友的介紹下再到精神科求醫,「當時我確診為焦慮症及中度抑鬱,在了解到更多相關的病徵之後,我反而是鬆了一口氣,因為知道自己的狀態是可以醫治及康復的。」Vincent求醫後根據醫生的指示按時服藥,精神狀況得到改善,並逐漸了解如何如助自己了解和面對身心問題,進行有助身心健康的日常活動。在接受藥物治療期間,精神科醫生亦定期評估Vincent的康復進度 ,調節合適的藥量協助復元,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和康復活動,Vincent可以停止用藥。

Vincent指近年網上有關抑鬱症的資訊比從前多,如果自己長期處情緒低落、煩躁等,大家都不妨在網上先好好了解抑鬱症成因、症狀、種類及治療方法,再好好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與醫生分享自己實際感受 不擅自停藥

不少人對服用精神科藥物都有不同迷思,例如怕服用後會失眠,又怕有嚴重副作用及產生依賴性等,令他們一聽食藥就怕怕,對此Vincent就指:「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都不同,在我的情況,藥物雖然有令我記憶力變差的副作用,但藥物明顯幫我抒緩情緒,令我可正常生活,所以我不會抗拒食藥。而且之後數年,我曾因工作問題及獨自面對疫情,而使病情復發2次,每次我都會立即尋找醫生。要等待藥效發揮作用需要一段時間,反而等待藥力湊效這期間比較辛苦。我亦不建議其他病友因為藥物副作用而擅自停藥,因為只要與醫生清楚分享自己用藥後的反應或副作用,與醫生協商使用的藥量,相信醫生就會以專業角度作出藥物的選擇。我第2次復發時,當時由內地回港,香港的精神科醫生亦有根據我過往的藥歷及最新的診斷,再開藥給我。」

Vincent鼓勵其他抑鬱症病友不要獨自撐著,向家人、朋友及專業人士尋求協助絕對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自救」。

Vincent第3次復發,正處於疫情嚴峻時期,當時家人不在香港,亦沒有朋友可傾訴,他就主動於網上尋找提供精神病患者服務的社區機構,希望得到相關支援,而當時接觸的社工就轉介他到提供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利民會。Vincent回憶:「除了藥物治療外,醫生亦有指心理治療亦好重要,指嘗試新的想法及做法,與朋友傾訴等都可以減壓。而我在利民社區網自助團體可以與其他抑鬱症病友傾訴、一齊參加活動等,因為大家都是過來人,會特別明白大家的狀況,所以我在利民會的活動都好放鬆,令我可以轉換心情。」Vincent最後鼓勵各位病友不要躲在家中,嘗試走出來正面面對病情,一定可以戰勝抑鬱症。

精神科醫生解開迷思 正確用藥根治在望

Vincent積極面對的態度,對抑鬱症患者的康復之路有非常正面的影響,可惜現在仍有不少人對抑鬱症及精神科藥物存有誤解,不願求醫或服藥。今次我們請來了精神科醫生麥棨諾為大家解開迷思,以專業知識對抗似是而非的說法。麥醫生強調服用精神科藥物不會影響生活,反而任由抑鬱症存在才會帶來真正的壞影響:「很多人誤會抑鬱症是『心病』,只要『睇開啲』就無事,但抑鬱症其實是腦部內的血清素出了問題,食藥可以有效改善,針對性提升腦機能。」

「很多人擔心藥物副作用,而其實服用抑鬱症藥物的患者當中只有約三分一可能會出現一些腸胃性質的副作用,包括作嘔作悶、有胃氣,徵狀大多會在7至10天後消退。」麥醫生指出藥量、服用時間及長度等都有大量研究數據支持,即使病人感覺自己病情有所改善,也不應該自行減藥或停藥、食下停下或無食足份量。「建議病人依從醫生指引服用適合的劑量,讓腦功能逐漸恢復,就有機會制定減藥時間表,慢慢停藥,根治病情。」

更多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資訊,可到利民會網站了解更多!

若任何時間遇上情緒問題,請致電《即時通》24小時精神健康熱線 3512 2626

此內容由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