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用兩億可以買起成個Marvel Sony走寶勁蝕過千億

撰文:陳穎思
出版:更新:

自2008年《鐵甲奇俠》(Iron Man)面世以來,Marvel超級英雄片已成為影響全世界的一個電影品牌,18部已面世的作品,由Marvel Studio製作的電影,全球總票房高達130億美元(約1014億港元)。回想當初,無人估到今時今日Marvel電影可以發展到這個地步,票房收入仲勁過印銀紙,但原來20年Sony本來有機會用2億港元買起Marvel角色的電影製作權,卻白白浪費了這棵搖錢樹。

2000年代Tobey Maguire主演的《蜘蛛俠》3部曲帶來近200億港元票房。

美國資深媒電影記者兼作家Ben Fritz,最近推出新書《The Big Picture: The Fight for the Future of Movies》,當中提及到20年前Sony Pictures與Marvel的版權交易。當年Sony Pictures的前行政人員Yair Landau代表公司與Marvel主席Issac Perlmutter交涉,當年Marvel正面對財政困難,急需要資金應急,Issac開出一個極優厚的條件,以2500萬美元(約1億9500萬港元),出售「鐵甲奇俠」(Iron-Man)、「蜘蛛俠」(Spider-Man)、「雷神奇俠」(Thor)、「蟻俠」(Ant-Man)、「黑豹」(Black Panther)以及「復仇者聯盟」等漫畫角色的版權。

Andrew Garfield主演的《The Amazing Spider-Man》系列首集反應不俗,但續集口碑不佳而將第三部曲腰斬。

不用兩億幾乎可以買起成個Marvel,理應要「咯飯應」,據書中所述Yair立即衝回總部匯報,可是收到的反應卻出人意表:「冇人對Marvel其他角色有興趣,最後只就蜘蛛俠一角達成交易」,Sony Pictures單單買一個蜘蛛俠便花了1000萬美元,當年若果願意多付2.5倍價錢,今時今日已經發過豬頭。

蜘蛛俠去年重返「娘家」Marvel,找來21歲新星Tom Holland主演,有根基已打得很穩的Marvel電影世界加持,口碑與票房相當不俗。

不過回想90年代,當年Marvel英雄角色的電影比DC的要落後得多,對非漫畫迷的一般電影觀眾來說,「鐵甲奇俠」、「雷神」並非如今時今日般入屋,而且截至90年代中,Marvel角色電影只有1944年的《美國隊長》、1986年的《天降福星》(Howard the Duck)、1989年沒有上畫直接出碟的《The Punisher》以及90年代版的《美國隊長》。相反當年DC的《蝙蝠俠》及《超人》系列正大行其道,所以Sony拒絕這項交易實情有可原,正所謂肥仔都是潛力股,但首先你要有勇氣接受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