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片新視野】退役華籍英兵親述軍人代價:隨時奉上性命

撰文:戴嘉達 佘漢姬
出版:更新:

今明兩年現代戰爭片特別多,現在上映的有《絕地戰場》,之後有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基斯杜化路蘭的《自由捍衛戰》等。作為電影種類,戰爭片一直為觀眾帶來震撼。然而,當觀眾欣賞過海陸空戰爭的激烈畫面,難免有看膩感覺,加上《星球大戰》等科幻片大行其道,腥風血雨的戰爭片難以突圍而出。為另闢途徑,有戰爭片嘗試加入新手法,令觀眾設身處地感受軍人在戰場的心理狀態,但真正軍人又怎理解戰爭片?現實中軍人的故事又是什麼一回事,就此《香港01》記者訪問了退役華籍英兵劉勝華Alain。
攝影:符祥定

從軍路難行,不分晝夜,無視邊界,死亡隨時在附近,正如《絕地戰場》K2B小隊誤墜地雷陣。
我們時常問what if,而且,一個what if是不夠,要兩個、三個或者更多what if,做好應變的準備。
Alain
劉勝華(Alain) 22歲入伍,曾於Royal Army Veterinary Corps 皇家獸醫軍團及Royal Hong Kong Regiment皇家香港軍團服務,8年的軍人生活令他明白到做事一定要有部署。

小時候住在石崗軍營附近的劉勝華(Alain),每星期有一日,他與家人會去到軍營外空地,在此有英軍士兵擺賣家鄉特產。1980年中初出茅廬,在大學內做過文職,當時Alain仍有一個未解的迷思,「自小時常見到穿着迷彩服的士兵出入軍營,曾問過自己為何由『西人』、『鬼佬』及啹喀兵來守衛香港?我們可否保衛自己?」直到英軍大舉在本地招募軍人,機會來敲門,他棄文從戎,在1987年主動寄信自薦申請入伍。

歷經一連串嚴格訓練,並通過體檢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軍人,「訓練過後令你習慣有秩序地過日子,自今我也在維持這種生活模式。」問這段日子為他帶來多大影響,Alain直截了當回應了一句:「從一個男仔變做一個男人。」

受傷的感受 

Alain作為軍人,從軍生涯算不上完滿,他與絕大部分香港人一樣沒有打過仗,從未執行過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作品《雷霆救兵》那種艱難任務,「對我而言,這很有真實感,因為我知道戰場上任務並不多姿多采,但在過程中軍人卻面對着無限的可能,很多時都要經歷不斷錯誤及嘗試,才能達成任務目標,有時甚至會失敗,戰爭片的高潮過後迎接勝利,真實戰爭通常不會有這種劇情。」 

「對我而言,這很有真實感,因為我知道戰場上任務並不多姿多采,但在過程中軍人卻面對着無限的可能,很多時都要經歷不斷錯誤及嘗試,才能達成任務目標,有時甚至會失敗,戰爭片的高潮過後迎接勝利,真實戰爭通常不會有這種劇情。」 

《雷霆救兵》由湯漢斯帶領美軍8人小隊深入敵陣,在人海茫茫找出雷恩,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雖然這只是一個演習,但你試想一下,換轉戰場的話,有一個傷兵正在淌血,之後他的生活又會怎樣?你再看看近期的戰爭,美軍英軍被派到戰場上,不乏有年輕士兵斷手斷腳,回到家鄉他們的下半生又怎樣捱下去?這都是很多一般人不會聯想起的東西,而我就連想一想都覺得懼怕。」 

初生之犢被投往前線戰場,面對殘酷的戰爭,這些小伙子內心的掙扎就是《Our Father》的主線劇情。

軍人的代價 

戰爭帶來禍害甚大,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然而,為何明知危險都要做軍人這份工作,Alain就認為,「這就是軍人的代價,只為了錢的話,我一定不會去當兵,因為軍人的薪金根本不高,但有可能隨時奉上生命,所以,我個人很尊重所有軍人,無論任何國家,只要他參軍是為了保家衛國的話,這是一種很高尚的情操。」 

新作品,舊記憶

2016年拍攝的戰爭電影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4K高解析、每秒120格畫面的最新3D科技拍攝,力求逼真的全新體驗,提供無可比擬的臨場感。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走過伊拉克烽火大地,「凱旋歸來」的重量足以壓垮勇將的心理。眾人熱情追捧,只有上過戰場的人才明白,一切已回不去從前。逝去的同伴,殺戮的衝擊,在「享受」英雄禮遇後,再次被強送回地獄。從勝利巡遊切入,李安新作反映戰爭的殘酷不僅是肉體生與死的問題。

《Dunkirk》 

二戰時期史稱「鄧寇克大撤退」(The Evacuation of Dunkirk)的軍事奇蹟,30多萬來自英、法、荷以及比利時的士兵被困法國鄧寇克,在空軍掩護下經海路退回英國。有人成功再次踏上家鄉的土地,有人在敵軍轟炸中陣亡。名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決定用他擅長的史詩式鏡頭,描寫當時慘烈的情景。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