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路人影評|一場又一場無力放負 香港電影是時候要停一停?

撰文:許育民
出版:更新:

電影《麥路人》未上映前,大家都寄予厚望,希望看到一部最寫實的社會議題電影。到大家懷住一份期盼入場後,坊間開始滲出點點反響,有指劇情未能反映現實、未有深入探討麥難民現象、故事只是煽情催淚、甚至數到郭富城仍然太靚仔有型,難帶出流浪漢感覺等等。

(《麥路人》劇照)

論故事的寫實程度,電影刻意安排顧定軒這個「麥難民新丁」,好讓郭富城以過來人身份教路,同時為觀眾介紹做「麥難民」的禮儀,例如最遲要幾點鐘起身別阻人做生意、鬆動時可幫襯下買個包大家好交代、怎樣在垃圾中尋寶轉賣。當然可以再深入去描寫作為流浪漢所遇到難題,不過篇幅上就轉為帶出幾位角色背後故事。

每位演出的朋友,都獲得一個爆發機會。(《麥路人》劇照)

全片以催淚走向設計,每個角色都沒有白來,都會預設一個爆發位供眾人發揮,不少人大讚萬梓良一幕最為感動,他因喪妻之痛,終日在麥當勞默默等候,直到因為大清潔未能返店而情緒大爆發。不過事實上,全片催淚位未算致命,反而是那些花盡了力氣,然後換來一場徒勞無功的無力感,才叫人看得心悒。

萬梓良去到要停藥演出,的確搵命搏。(《麥路人》劇照)

張達明因為身體太瘦弱,一直找不到工作,在撐着撐着,撐到不想再撐時,索性去偷竊,博取一個入到監牢有三餐一宿的待遇,旁人眼中是絕路,在他眼中是出路;單親媽媽劉雅瑟,背負奶奶的賭債,默默承受去償還,結果變成無止境的無間地獄;郭富城就夠好人好事,當身邊的每位都是家人般,幫得就幫,但最後就是幫不到自己。而且他對家人就是有種內疚,避得就避,這正正是不少人對外人跟家人有着雙面的表現,而背後好可能就因為一些無謂的執着和堅持。

幻想與現實總是有點距離,或許就是戲中演員都是星光熠熠,兩位主角郭富城、楊千嬅,只要換件靚衫,梳個靚頭,大可以即刻埋位拍部嘻嘻哈哈的賀歲片,所以能否令大家信服是角色中人,倒看兩位的功力。

張達明的造型,為角色增添不少說服力。(《麥路人》劇照)

再者,《麥路人》並不是另一部《淪落人》,後者有種善良美,外傭得到追夢機會,阿Sir又從中重拾自我,不再視自己做廢人,但《麥路人》中,大部份角色就是沒有明天,任你再花氣力,最終病的病,死的死,窮的窮,沒有轉機沒有台階,是寫得太殘忍?但當你身處深水埗,你就知這其實是在反映現實。

不過近年香港,太多起用一個社會議題,去拍出一部寫實電影,就算再好看,來到《麥路人》都差不多要來個止步吧。社會已經有太多無力感,亦發生太多好人不得好報的徒勞無功。當大家活在紫醉金迷時,能有這樣的一部電影當頭棒喝,是最好不過。不過當眾人眼前都是一片灰矇,滿街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徒然,再看《麥路人》時就是一次愁眉的伸延。電影,不應該只有放負,是應該要帶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