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色:毫不友善的單車友善政策

撰文:張定明
出版:更新:
香港的市區規劃根本沒放單車在眼內,只懂推出口號式的「單車友善政策」,卻不考慮在配套上、設施上的不足,就是最不友善的真相......
張定明
本港的單車徑設計並未考慮到通勤的功能,經常出現人車爭路的景象。

精英運動背後的不普及

單車締造的香港傳奇,由洪松蔭、黃金寶、黃蘊瑤、李慧詩,一代接一代的香港單車運動員,披上彩虹戰衣,奪過世界冠軍,登上倫敦奧運頒獎台,將香港單車推向國際舞台。單車作為精英運動,充滿光環,卻更凸顯出單車普及文化,一直停滯不前。

無論住九龍抑或港島,踩單車都是奢侈的事,只屬茶餘飯後的康樂活動,每次都要到單車公園、海濱長廊等指定地點,才可「安全」地享受踩單車,更遑論用作代步,成為生活一部分。單車,從來都離我們很遠,見得最多的,就是茶餐廳送外賣的單車。

即使單車友「肯擔肯抬」到指定地方,但不能摺合的單車,公共交通工具也未必歡迎,政策未必友善。例如九巴就要求單車友預先摺合並包裝好單車,且沒有任何配件突出或外露才可上車,單車亦不能霸佔座位或阻塞通道;坐港鐵就要先拆去前轆,單車體積又符合港鐵規例先得;小巴?更加是冇可能。

在柏林上地鐵(S_Bahn)不用拆轆,亦設有單車專用位置。(作者提供圖片)

柏林七成人有單車 通勤休閒均方便

記得剛到德國的時候,大路上見單車多過見人,單車完全融入日常生活。無論地鐵(U-Bahn)、火車(DB-Bahn)、巴士、電車,通通都有預留單車專用位置。當然,人家不需拆轆,不需摺疊單車也能上車,也不需刻意遷就到上頭尾車卡。

我於是將香港「拆轆」才能上地鐵這件匪夷所思的事,說給一個德國前同事聽,他第一時間答我:

「拆轆?太荒謬。單車失去平衡不是更危險嗎?又節省唔到幾多空間,這是太荒謬的事。」

連說兩次荒謬的這個同事,兩年後便年屆60,單車是他每日生活必需品,上班下班、放假出街,也是以單車代步。

「這裏沒有一處是揸車去到,而單車去不到的地方。有!除了高速公路。」
據2009年的調查,在柏林,每一千人便有七百多部單車。(Getty Images)

同事舉柏林為例,說明在德國踩單車是最平常不過的事,完整的單車徑,到處充足的泊車位。加上踩單車的人太多,司機亦有先讓予單車的意識。如果私家車駛得太貼單車徑的話,被單車使用者破口大罵是平常不過的事。

柏林身為德國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單車系統發展得相當成熟,除了有長達約630公里的單車徑,連off-road(碎石路面,非柏油路)也有超過190公里可供單車使用。在主要的車站,亦有提供停泊位及公共租賃單車設施,供旅客使用。

柏林有單車組織在2009年進行調查,每1000人當中,就擁有710台單車。每天使用單車通勤的人口超過50萬人,佔全市約15%人口。難怪在返工放工時間,男的西裝骨骨,女的套裝OL,揹個背包、斜揹袋在踩單車。

柏林的馬路上有單車專用的範圍。(Getty Images)

香港成單車友危險地?

相比香港,在九龍、港島,單車徑幾乎絕跡,據法例規定,在沒有單車徑的地方踩單車,必須踩出馬路。當與大貨車、長車、巴士並行而過,齊上齊落,簡直一踩一驚心,有謂居住市區又長期踩單車者,根本一直在玩命。

對於司機來說,公路上遇到單車友,通常都在司機位碎碎唸上兩句粗口;對於乘客來說,單車既麻煩又阻碇,不靠近,不讓路,普遍敬而遠之。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單車一點也不普及,踩單車通常是放假才會做的事,不是相約在大圍、大水坑,就是大尾督。彷彿,踩單車都有固定地點,固定範圍。

生活在新界,面對着斷斷續續,點不對點的單車徑,更令人失望。政府2008年拍板興建的一條貫通新界東西,全長112公里的「超級單車徑」,八年過去仍遙遙無期。最令單車發燒友期待的上水至屯門段工程,原定三年前完工,結果呢?三年前才動工。而荃灣至屯門一段主幹道,目前仍未動工,更有傳擱置。

(陳焯輝攝)
在香港,要在市區用單車代步,必然上演一幕幕驚心動魄的與車爭路場面。(陳焯輝攝)

不友善的單車友善政策

世界各個「國際城市」都爭相發展單車代步,改善道路,公共租賃單車成為旅遊新趨勢。與香港同樣交通繁忙的倫敦,大力推動綠色交通工具,幾年前已計劃興建長達217公里的架空單車徑(SkyCycle),屆時可由倫敦踩到利物浦。另外,人口密度是香港1.7倍的紐約,城內設有逾300公里的單車徑,單車到處可達。

但香港始終不肯將單車納入運輸政策,反映出對交通概念的落後與短視。運輸署以市區交通繁忙為由,不鼓勵市區人士以單車代步,亦表明不會在市區興建單車徑,變相以後可完全無視市區單車使用者。香港的市區規劃亦根本沒放單車在眼內,只懂推出口號式的「單車友善政策」,卻不考慮在配套上、設施上的不足,就是最不友善的真相。可能在政府眼中,單車永遠也離不開休閒娛樂、康樂活動。若想以單車作為通勤交通工具,這條路離我們仍然很遠。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