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通識老師考通識:一路做卷一路批改的雙重人格

撰文:田方澤
出版:更新:

不知不覺考完A-Level第十年,投身教學也已經六年。
教過五屆文憑試考生,和自己初入行的學生一起走過六年的通識「學習」。決心做了一件「瘋狂」的事:親自上戰場考DSE。
為了迫自己認真,一早告訴全級中六學生,「我哋一齊入嚟,就一齊『出去』!」

當了多年通識科教師的筆者,今年成為了DSE考生。(資料圖片)

一直以來聽學生說面對考試困難,總不能明白。以前考A-Level,寫好大綱,對齊主題句、三個鐘寫20頁,無難度。「寫唔切,努力寫快啲啦」的爭辯當中,擱筆十年,「我做俾你哋睇」。也是過去讀書時無讀通識科的自己,首次考通識。
 
是老師抑或考生?一路做卷一路批改的雙重人格
 
其實某種意義上是「祼考」的:無做過卷、無溫過書,就走入試場。考試前周末帶了雞精書回家,結果也因太忙而無讀。自己有擅長的單元、有不擅長的,沒有背事例,心知一定唔識做數據題。介乎有準備與無準備之間,走到試場的座位,看著陌生的電腦條碼(十年前無咁高科技),才開始感到現實感。
 
卷一120分鐘,首要面對困難是從未遇過的數據題。今年兩題數據題都比較複雜,對著計數機,自己已手足無措。結果原本要求學生用10分鐘處理的4分題,自己就用了近20分鐘。後面呢?考生常見的錯誤都中了:主題句與後文不對題、忘記用概念(第2題一開始忘記「城鄉差距」,後補了)、解說欠清晰(第3題b有寫政府要廣泛諮詢,但無講廣泛諮詢又如何),自己作為老師時很容易批評學生的問題,全部在自己首次做卷時一一應驗。
 
卷二75分鐘,較充裕的時間。寫好大綱就落筆,不過答到中途突然發覺似乎有一個論點未扣題。如何處理呢?──箭在弦上,時間有限,寫完再算啦。結果完卷尚餘2分鐘,驚覺自己未寫考生編號同題號,填好就剛好停筆。未扣題的部分就丟空未扣題了。
 
一路做,其實也一路用教師的眼光「批改」中。粗略一眼大概知道出甚麼問題,但實在沒有時間和精力再費神去處理。親自應考,老師真正「走落凡間」,才知道學生實戰時面對的困難。自己是舊制訓練出來的文科仔,字速自信是寶刀未老,試卷的完成度和篇幅都算不錯。但要盡善盡美,就未能完成任務了。

不得不說的是,試場門口的看更姐姐,叫我「同學仔」,好窩心。

當教練成為現役球員
 
老師參戰,故然引來不少爭議。朋友和學生準備花生等出成績,也被行家笑說「做壞規矩」,更擔心會拉高考生表現水平的要求(多慮了)。不過足球教練落場打比賽,表現大概不會比現役球員好,所以自己的判斷只是4-5級。而且本質上考試失敗的代價、壓力、知識基礎、人生閱歷和分析能力,都無法比較,也確實難以真切感受。如果說如此就能了解學生的困難,也未免太廉價。

不過,親自考過之後,昨晚仍在處理自己工作中未批改好的測驗卷,突然覺得自己「開咗隻眼」。莫以名狀的、對於學生的表現,有種奇怪的感受,眼前的測驗卷變得不同了,把文章中的骨肉肌理、面對的困難、付出的血汗、答卷時絞盡腦汁的苦惱神情(也有隨意亂寫的神態),都讀出來了。
 
考試過後,更明確的感受,大概是對通識科考評的反思。我依然認為考試是必要的:短時間內看考生思考分析、綜合處理不同資料的能力,在21世紀的經濟發展模式下,以「能力為本」和關注公民意識的通識科,是一個必然。不過考試的時間要多長?篇幅或內容要求要多長?比起首兩屆文憑試,現在的試卷已調得較短和較淺。但大言不慚地說,如果我一個閱歷較多的成年人,依然感到困惑,那我們期望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交出甚麼?
 
我們很多老師珍視通識科,但對於我們的學生而言,通識科又是甚麼?在瞬息萬變的21世紀,新學制重視真正考核「轉數」和分析能力,而不只是勤力便有回報的科目,似乎是理所當然。但在香港激烈的競爭文化中,對於才能不在這方面的考生,我們的教育制度、考試制度、經濟結構、社會期望、能給他們甚麼?對自己而言,大概,仍需要一點時間再去沉澱和反思。
 
至少即時的感覺是:良久沒有用三個幾鐘瘋狂低頭寫文,第二朝起床依然頸梗膊痛。DSE果然是一大挑戰。至於朋友和學生們,如果放榜日我不主動講成績,識趣的就不要問我分數好了。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