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學生鍾意打機多過讀書?因為失敗一樣有趣

撰文:吳俊熙
出版:更新:
我們不怕在遊戲中失敗,可以屢敗屢戰,但許多考試只有一次,失敗了就要再付出時間或金錢重新再來。
吳俊熙
電子遊戲與考試同樣是一種挑戰,學生何以較喜歡前者?(視覺中國)

放學時份,常能在車站或街上看到一班細路聚在一起打手機遊戲。學子對遊戲關卡、打大佬攻略、如何找到秘密武器,比對數理化更清晰。如果學習與打機連結,會否為之打開新局面?

為什麼學習這樣討厭?

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學習的真正內在動機其實並不明顯。對幼稚園小朋友來說,學習可能是為滿足爸媽考入有名小學;對小學生來說,學習可能是為滿足爸媽考入有名中學;對中學生來說,學習可能是為滿足爸媽考入大學;對大學生來說,學習可能是為求高GPA,找份好工,讓養育自己廿年的父母面子上過得去。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源於外在的壓力,而非有趣的課程內容或有意義的評估。考試,不過是把書本上的內容背出來填到答案紙上,考完就忘記了。源自要考試高分永遠做不完的海量練習題,更加讓人氣餒。但為了升學,只能夠在練習題面前屈服。

為什麼玩遊戲這樣有趣?

遊戲通常有清晰目標及過關要求。(《Final Fantasy XV》遊戲畫面)

清晰的目標——考試有清晰目標,就是求分數。然而,過程相當迂迴,不同老師擬的試題有不同的深淺程度,而且考試的範圍有時太廣,變化亦太多,讓人應接不暇。玩遊戲的時候,我們知道過關的要求,例如多少粒甚麼顏色的磚頭放在一起、要用那一種武器攻擊大佬等等,均十分明顯。

遊戲中只要努力,便能變得愈來愈強。(《Zelda薩爾達傳說:荒野之息》遊戲畫面)

不斷的奬勵——在遊戲中成功過關升level,奬勵可能是獲得更多的技能,或更高的分數,是以我們會繼續玩下去闖關。在考試中合格,換來的只是學習更深奧的課程,面對更大的挑戰,還有接受更多的失敗。

(《Street Fighter Alpha 2》遊戲畫面)

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不怕在遊戲中失敗,可以屢敗屢戰,但許多考試只有一次,失敗了就要再付出時間或金錢重新再來。所以我們會經常聽到「我一定要過呢一關」,而很少會聽到「我一定要做好呢條數」,多數只會問「你有冇呢條數個model answer?」

不少遊戲也需要群體合作。(《New Super Mario Bros. U》遊戲畫面)

群體壓力——我太太很討厭做運動,然而,她參加團體比賽時,會跑得特別快,跳得特別高,特別落力,因為她不希望整個團體因為她一個人落敗,即廣東話中的佗衰家。一個需要群體合作的遊戲,如MMORPG(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亦一樣,每個人都會盡最大的努力應戰。而在考試中,每個同學均是自己的對手,失敗了也是自己一個人承受。

遊戲中有趣的元素很多,故事性、鮮明的人物性格、色彩豐富的畫面等,那為何不把遊戲融入教育中?筆者於去年在港大教授鑒證科學,當中許多複雜的科學內容,例如如何化驗指紋、血液、毛髮、DNA等等,除了動手做實驗,筆者還設計了一個遊戲程式。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偵探Dr. Benny,玩家在遊戲中要破解一系列的兇案,找出兇手。解答一系列難題後,可以得到下一個提示,幫助破案。寫這個遊戲,就是讓學生不需不斷硬哽科學知識,同時又可以在玩遊戲中尋找樂趣。

筆者設計的遊戲。(作者提供)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