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變性人」不等如「跨性別人士」,別將稱謂草草了事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變性人」一詞的意思透過詞面亦能解透,是較注重外表外在的表達。而「跨性別人士」則希望別人不只是關注生理上的轉變,更重要的是他們內在的聲音、因素,以及以後生活的難處。
華英中學學生代表
《丹麥女孩》以跨性別爲題材,曾引起一股討論熱潮。(《丹麥女孩》預告片擷圖)

文:華英中學學生代表

2015年,一套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讓一件本來鮮爲人道的議題在國際上帶起一股討論熱潮。《丹麥女孩》,一套以跨性別爲題材的電影,在當中探討跨性別者身,心靈的變化轉折及當時社會的各種輿論。由此,我們看到在傳統男女二元觀念規範下,跨性別者(心理和行爲上,特別是性別認同上,無法完全認同出生時根據性徵而定的性別的人)衝擊普遍人固有價值觀,因此他們往往被指不男不女而污名化,不被社會接納。

然而,根據世衛調查顯示,平均每三百多人中就有一個爲跨性別人士。但據社群中人的粗略估計,香港現時大概有三百多個跨性別人士。跨性別人士也許並不常見,不過說不定就在你我身邊,只是我們看不出來而已。然而,在社會上多種反對跨性別的聲音下,我們是以事不關己的態度看待,還是人云亦云反對他們的存在?

一個共融的社會,理應包容以及尊重每個個體的不同,才能在多元化的族群中建立聯繫,達致和諧社會。有見及此,我們一群來自華英中學的中三、中四學生以跨性別人士作爲研究的主要議題。經過半年的研習及調查,由街頭上訪問近百名普羅大眾,到親身專訪一名跨性別人士,無疑對「跨性別人士」這個議題有更多角度,更多層面的理解。

單單就「變性人」一詞而言,就不難發現廣大市民和跨性別人士之間的價值觀有不少分歧。根據我們街頭訪問的結果,有七成半市民認為自己明暸「變性人」的定義,但追問下去,才發現大部分受訪者,不論年齡,都認為「變性人」只是指接受過性器官移除/重建手術的人士,並不考慮他們的性別意識和性別認同。可見普遍市民於「跨性別」議題上,往往只是從生理角度出發,利用「手術」、「身體」區分跨性別人士,所以一般稱呼他們為「變性人」。

對於「跨性別人士」這稱呼,我們對此的認識可能沒有如「變性人士」這詞清楚,然而性別是否單只有男性及女性兩個指標,非黑即白?就此我們訪問了「跨仔」-小強(來自非牟利機構性別空間(Gender Empowerment)):

就如社交平台Facebook, 均提供逾50種性別供大家選擇,以男性為例: ‘Male’泛指身體上的男性;‘Man’是指以男性身份生活;‘Masculine’則指氣質層面上為男性,三詞都指為男性,卻包括了不同類型的人,可見其實性別不是只有2個指標。
小強
受訪者小強(後排左二)。(作者提供)

小強表示自己從小便想做男生,而「她」其實從一開始便不曾存在。例如,小時候的他會去想像若自己是男生長大後的生活、追求心儀女孩的計劃、以男孩身份會選擇的職業。這是一個以男生角度想像自己的生活、將來。對他而言,女生的夢幻、幻想是不存在的。話雖如此,他卻是於三十歲才真正認知到自己原來是一位跨性別者,啓發他的是一本由日本跨性別人士所寫的自傳-《我是男校畢業的女生》。當他發現自己和作者的想法及感受是那樣相似後,便立刻告知家人,並沒有着意要隱瞞。

(《我是男校畢業的女生》書本封面)

對於一眾「跨仔」,「跨女」(跨性別人士的別稱)而言,最著重的可說是身體之內,皮囊之下最真實的自己,以及對自身性別的理解,亦即是自己的「性別認同」。對他們而言,原來的身體是自己所不適應的,而手術正正是一個途徑讓他們能夠適應自己的身體。當然,每個跨性別人士的接受程度不一,手術與否亦基於此。因為無論自己的軀體如何,最重要是自己內心所認同的性別,因此他們希望能夠擺脫外在被定義的性別的界限。「跨性別人士」與「變性人」看似沒有太大分別,然而事實上卻不。「變性人」一詞的意思透過詞面亦能解透,是較注重外表外在的表達。而「跨性別人士」則希望別人不只是關注生理上的轉變,更重要的是他們內在的聲音、因素,以及以後生活的難處。切記,別將這稱謂草草了事。

由於對跨性別人士的理解不多,自然香港市民對他們也忌諱三分,逾三分一受訪者只「部分接受」跨性別人士為朋友,另外三分一連交朋友也接受不了。然而以「國際大都會」自居的香港,為何相比歐美國家,甚至中國,思想竟然如此封閉呢?有逾半受訪者皆認為主因為傳統思想及社會因素所致。而總括我們的觀察,社會之所以被傳統這包袱而把跨性別人士拒諸門外的原因,是我們沒有機會理解跨性別人士。基於缺乏政府適當的宣傳和支援,導致跨性別人士在社會上儼如隱形。就和我們八位組員,如非刻意尋找有關資料,在廣大媒體上亦難以找到跨性別人士的資料。如此情況洐生出不少問題,例如僱主不清楚如何安排跨性別人士於辦公室工作而拒絕聘請他們,銀行人員處理跨性別人士的資料時無所適從等。故此,今天港府理應於社會中作牽頭作用,不只是呼籲市民尊重跨性別人士,而是向他們灌輸有關跨性別人士的正確知識,提倡共融生活,而非任由他們在社會上自生自滅,飽受誤解。

香港於「跨性別」議題上終究較遲起步,加上社會仍存有很多傳統思想,我們並不能要求霎眼間做到每位市民歡迎跨性別人士,而不接受他們的市民亦有他們的原因,我們亦尊重他們的意見。但今天跨性別人士渴求的不是得到社會特別的待遇和賞識,而是擁有普遍市民生活的機會和權利,能夠像我們「正常地」工作,像我們到商場如廁而「不被投以奇異目光」,像我們一般受尊重。因此,我們盼望社會可以逐漸放下標籤,讓跨性別人士融入香港社會之中,建立一個真正的共融、和諧的社會。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