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的摩塌橋|為何斷成4截無得剩 桁架橋「秒變骨牌」可能原因

撰文:許懿安 成依華
出版:更新:

位於美國馬里蘭州(Maryland)巴爾的摩(Baltimore)名為Francis Scott Key Bridge的大橋3月26日因被一艘懸掛新加坡國選的貨船達利號(Dali)撞上,發生部份倒塌意外,從影片可見,大橋斷成至少4截墜河,遠望幾乎沒有殘餘結構留在橋墩上。

譯名為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的Francis Scott Key Bridge,又稱為外港橋(Outer Harbor Bridge,暫譯) ,但往往被簡稱為Key Bridge,是一條鋼拱型連續桁架橋(Steel Arch-Shaped Continuous Truss Bridge)。它橫跨帕塔普斯科河(Patapsco River),1977年3月通車。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是馬里蘭州695號公路的一部份,橋長8,636英呎(2,632 米)。它的主跨為1,200英呎(366米),其跨度是世界上連續桁架中第三長。它也是巴爾的摩都會區最長的橋樑,估計它可輸送1,150萬輛車。

大橋以業餘詩人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1779-1843)命名,他是美國國歌《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的作者。

連續桁架橋並非最易出事的橋樑類型。研究顯示,最常發生倒塌的橋樑是鋼結構梁橋(beam bridges),它其實是所有橋樑中最弱的;懸索橋(suspension bridge,又稱吊橋)則是最強的。

19世紀蒸汽火車問世,需要能夠承載它的、更強的橋樑結合桁架結構。鋼鐵桁架橋成為鐵路橋變得常見。

桁架橋中的桁架,簡單來說是多數是以三角搭接形成的結構體。桁架結構強度高、重量輕、易於載運及組裝。在橋樑、車站、舞台等大型建築都可看到它,香港大球場的拱頂便是一例。

正確設計和建造的桁架將在整個結構中分佈應力,使橋能安全地支撐其重量、通行橋上的車輛重量和風載重。

連續桁架橋主要部份倒塌的原因,往往因為結構部件的初始局部破壞,可能會透過一種稱為漸進式倒塌的現象引發一系列失效。

《紐約時報》稱美國海岸防衛隊稱在26日凌晨1時27分接報。《衛報》指,撞橋的船隻之後起火。

較早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引述消防部門指,至少7人墮到河中。其後巴爾的摩消防局傳訊主管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目前據信有多達20名工人墮河。

海事數據平台MarineTraffic也顯示,26日一艘懸掛新加坡國旗的同名貨櫃船直接停在橋下。據該網站指,達利號」凌晨1點從巴爾的摩出發,開往斯里蘭卡科倫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