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愈焦急愈失敗:提前總統辯論、對華關稅、以色列政策一塌糊塗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過去半年發生了很多事,加沙戰爭持續不止,美國股市升了近兩成,特朗普(Donald Trump)「豔星掩口費」刑事案開審,民主、共和兩黨花費數千萬美國投入各州宣傳。然而,以《紐約時報》去年11月與本年5月公布的六大搖擺州民調相較,拜登(Joe Biden)和特朗普的民望幾乎絲毫無改,前者在五個州份落後特朗普,只在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維持輕微領先。

11月的選舉日逐步迫近,民調並無持續起息的拜登明顯是着急了。

「挑機」特朗普

經過兩人競選團隊的秘密溝通之後,拜登在5月15日發布視頻向特朗普「挑機」,聲言:「特朗普2020年兩次辯論都輸了給我,以後就一直缺席辯論,最近卻好像想要跟我再次辯論一樣。好,讓我過癮一天吧,朋友。辯論兩次也行。Donald,我們來選定日子。聽說你在周三比較有空。」

這段引戰單從內容上說非常得體,先是重提特朗普多次缺席共和黨總統初選辯論,點出特朗普在共和黨內仍然有反對者--已經退選兩個月的黑利(Nikki Haley)最近在印第安納州的共和黨初選竟然還獲得22%的選票--然後再嘲諷特朗普幾乎每個工作天都要出席「豔星掩口費」案的聆訊,只有「周三」才有空。

然而,無論拜登的公關團隊如何努力,「挑機」影片中的主角依然蒼老,其確實有一點活力的演繹與其形象格格不入。

最終,拜登同特朗普同意在6月27日和9月10日參加分別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美國廣播公司新聞(ABC News)主辦的兩場辯論。兩人都背棄了30多年來由兩黨支持的總統辯論委員會來主辦三場辯論的傳統,直接由單一媒體網絡來主持;期間不會有現場觀眾。

2024年5月9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為掩口費案再度於紐約出庭,旁邊為其律師內切萊斯(Susan Necheles)。(Reuters)

同時,根據CNN已經列出的辯論資格,支持度達至雙位數、對拜登和特朗普都有拆票風險的「反疫苗」獨立候選人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由於其爭取登上各州選票之上面對重重困難,極大可能沒有辦法參與。這也體現出了拜登和特朗普在排除有力第三方候選人一事之上依然有「維護美國兩黨制」的共同利益。

而選定6月底作首場總統辯論,更是1960年美國首次出視電視總統辯論以來時間最早的一次(按:以往都在9月、10月)。由於到了6月27日,其實共和、民主兩黨都還沒有舉行全國黨代表大會正式選出各黨的總統候選人,如此提前辯論是「名不正而言不順」。

如此安排,最大原因明顯是拜登看到自己形勢落後於人。

弄巧成拙

目前,美國通脹下降形勢未明,民眾普遍不看好經濟(蓋洛普4月民調錄得半年來首次經濟信心下降,人們對拜登管理經濟的信心只比2008年小布殊經歷金融海嘯的時候好一些)--經濟「打救」幾乎無望。

2024年5月8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到訪搖擺州威斯康星州(Wisconsin)。(Reuters)

於是,拜登近兩個月來已經不斷在不同議題上推出政策,希望挽救民望。當中包括總額接近1,500億美元的學生貸款豁免、從發電廠減排到阿拉斯加保育都有的十大環境法規、收緊邊境移民准入標準的命令、首次扣起以色列的軍備輸送,以至近日才發布的新增對華關稅。

「挑機」特朗普提早進行總統辯選,可算是拜登希望扭轉大選劣勢的其中一種嘗試。

對此,經常聲稱拜登連兩個句子都串連不起來的特朗普,當然欣然接受。他一直認為自己口才了得、活力充沛,辯論對上拜登必勝無疑。

事實上,特朗普此前已不斷要求同拜登辯論,甚至希望能在其「豔星掩口費」審訊的法院外進行辯論;其幕僚更提議每個月辯論一次,而特朗普也試圖提出由霍士新聞台(Fox News)主辦第三場辯論的可能。

不過,正如拜登最近這一連串政策行動都未能扭轉民意一樣,提前總統辯論對選情影響有限。回顧2016年,希拉里(Hillary Clinton)當時在三場辯論的觀眾民調中都贏了特朗普,但最後誰贏得了大選?

2016年的美國大選中,希拉里雖贏得了全國普選票的大多數,但卻在選舉人票上以較大票差敗給特朗普。(Getty)

更嚴重的是,拜登連「挑機」特朗普辯論的公關操作亦沒有做好。「挑機」的邏輯就是拜登不只不怕和特朗普同台辯論,而且是「多多益善」;可是,到特朗普再提出更多的辯論的時候,拜登方面卻馬上拒絕接招,表明其「條件很清楚,就是兩次的一對一辯論」--這比傳統上的三次還少了一次。這種自相矛盾,大概連拜登的支持者看到也不得不搖頭嘆息。

在民意落後的焦急當中,拜登的其他政策也充滿着類似的矛盾和無能。

對華關稅「叫價」失敗

以其對華關稅政策為例。當中,人們最關注的是其對中國電動車開徵100%額外關稅的政策(按:本為25%,再加上2.5%的基本關稅)。由於中國對美電動車出口去年只值3.6億美元,相當於其總出口價值的1%,「100%關稅」喊出來響亮,實際影響甚微,確實可以用來同特朗普「叫價」。

問題是,正在掌權的拜登,叫價是要用政策來實現的,如何比得上可以「空口講白話」的特朗普?拜登一推出新關稅,特朗普就馬上喊出要向墨西哥由中國廠商製造的電動車開徵200%關稅的口號。這種無視美、墨、加三國自由貿易協議的貿易政策宣言,不是拜登能喊得出來的。在關稅問題上跟特朗普比強硬,本來就是必敗之為。

更不用說,新增關稅的其他項目,如鋰電池(其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總值為131億美元,佔美國進口貨值七成)等,直接衝擊了拜登自身的氣候減排政策。

5月14日,拜登向包括電動車、太陽能板、鋰電池等一系列中國商品加徵關稅。(Reuters)

美以「膽小鬼遊戲」率先退縮

再以拜登的以色列政策為例。拜登對於加沙戰爭的「紅線」一直是以色列不能在沒有可行撤離平民計劃之前進攻拉法(Rafah)。在民主黨內左翼壓力之下,拜登到了5月初終於打出「軍援牌」,先扣起了一批原該輸往以色列的重型炸彈,再公開表明不會向以色列供應可用於進攻拉法的武器。然而,以色列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當局不將拜登的警告放在眼內,先攻下拉法通關口岸,再繼續往拉法人口中心推進。

在美國國內支持以色列民意依然遠高於支持哈馬斯或巴勒斯坦的民意之際,內塔尼亞胡的決定明顯是要跟拜登玩一場「膽子鬼遊戲」,看誰首先退縮。

到了本周,數天前才威脅停供武器的拜登就通報了國會,啟動了價值10億美元的對以軍援程序。雖然其中軍備可能需時數年才會送到以色列手上,可是其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就是拜登管不住以色列。

圖為2024年5月11日巴人在兩地撤離的場景,巴人在拉法(Rafah)東部撤離帳篷營地(左)與巴人在代爾拜萊赫(Deir al-Balah)的營地避難(右)(Reuters)。

從美國國內政治的維度來看,這種前後矛盾的政策,將親以和挺巴選民在不足兩周時間內先後得罪,在國際上也讓美國顏面掃地。連一些全力支持拜登的美國意見領袖,像曾獲「網絡界奧斯卡」威比獎(Webby Awards)的播客節目Pivot的主持們,也特別提到此事,視之為拜登的失敗。

如果拜登在接下來不足半年的競選時間裏表現也是如此的話,他再戰而敗於特朗普之手也可算得上是咎由自取。而這種全然出自選舉權爭的內外政策混亂,也反映出美國民主制度本身的缺失,以至制度最終還是要靠個人去營運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