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特朗普時代不同, 「關稅戰」反映出拜登政府已黔驢技窮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拜登政府5月14日宣佈,對價值18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嚴厲的」新關稅稅率,包括中國產鋼鐵和鋁、半導體、 電動汽車、鋰電池及部件、關鍵礦產、光伏電池、港口起重機和個人防護裝備等商品。其中,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徵收4倍關稅,從25%提高到100%,中國太陽能電池的進口稅也將翻一番,從25%提高到50%。此外,從2025年開始,美國進口中國半導體的關稅將從25%躍升至50%。

其鎖定中國特定產業,重點打擊電動車、清潔能源、半導體及工業製造業的意圖特別明顯。

而在美方這一行為的背後,有三點必須特別關注,一是以電動車、綠能等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產業以爆發式增長,不僅成為中國「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改變了中國的產業與出口結構,還有力衝擊着原有世界市場格局。以電動車為例,2021年、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連續邁上200萬輛、300萬輛台階,2023年更是跨越了兩個百萬級台階,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在全球減碳大背景下,汽車產業電動化勢不可擋,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實現彎道超車。

二是美國總統大選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民主黨拜登政府因為國內通脹等種種原因,支持度並不高,而作為對手的共和黨特朗普卻極度活躍,在幾個關鍵州處於明顯領先優勢,有很大可能,民主黨可能會輸掉這場選舉。

三是一個非常滑稽的現象,雖然拜登政府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徵收4倍關稅,從25%提高到100%,在所有被徵稅的中國產品中加徵力度最大,但是因為美國此前就中國電車進入美國市場設置的隱形壁壘,目前為止,由中國出口至美的乘用車數量「幾乎為零」。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同樣如此。至於半導體,在美國的技術封鎖下,中國正在全世界尋找替代產品,中美技術水平仍有相當大差距,就更不用說向美國出口了。

中國電動車:圖為2024年2月23日,一名男子在中國北京Smart Charge電動車充電站準備為汽車充電。(Reuters)

所以,拜登政府氣勢洶洶的所謂加徵關稅實際上有兩重用意,首先是為選舉服務,帶有某種程度的表演性質,用來向選民展現對中強硬姿態,其次才是為了」國家安全」,用來限制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保護美國產業利益。後者就是美國最近一直在熱炒的所謂「產能過剩」話題,其本質,實際是掩飾美國在這些產業領域的競爭力缺陷。

但是,加徵關稅之舉真的能提升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嗎?恐怕不能。

身處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貿易保護無法解決自身產業的競爭力問題。就一般規律而言,利用保護主義手段限制他國產品進口,即便在短期內能夠庇護本國缺乏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但長期看,過度保護只會削減企業危機意識,增加依賴心理,反而令其失去改進技術的動力。相較之下,被針對的其他國家的相關行業和企業反而會採取更多措施來提升競爭力。以中國為例,中國電動車和清潔能源產品以及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就是在引入特斯拉等競爭對手後,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建立起來的。

回顧這幾年的情況看,為了在新能源、製造業等領域和中國競爭,同時解決美國的產業空心化問題,從特朗普時代開始美國就施出種種辦法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試圖讓美國「再工業化」。拜登上任後還宣佈一項約兩萬億美元的投資計劃,旨在重建美國老化的基礎設施,推動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創造就業機會,增強美國的全球競爭力,尤其是相對於中國的競爭力。拜登政府還把「投資」作為與中國競爭的三大手段手段之一。但是,近八年過去了,無論特朗普還是拜登,都沒有達到當初預想的目的,美國相關產業的競爭力並沒有太大提升,美國汽車產業甚至放棄了電動化賽道,反而中國的電動車、清潔能源產業卻越來越具有全球競爭力。

寧德時代成為生產電動車電池的龍頭企業,現時全球每3架電動車之中,就有1架車的電池產自寧德時代。(Getty/當代中國授權)

在「投資」競爭失敗後,為掩飾美國產業競爭力不足並遏制中國相關產業發展,美國又製造了一個「產能過剩」議題,指責中國通過補貼等進行不公平競爭,還拉上了歐盟等盟友一起向中國施壓。不久前拜登又先後安排了財政部長耶倫和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就「產能過剩」問題向中國施壓。中美就此談的情況外界無從得知,但是從中國就這一問題的公開回應與拜登政府此番施出的關稅措施看,拜登的施壓顯然未能奏效。表現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的電動車、清潔能源和工業製成品仍然在攻城略地。

所以,拜登政府施出關稅措施,表面上看和特朗普實施的關稅措施並無兩樣,甚至更嚴厲一些,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試圖通過「投資」與中國競爭,到試圖通過製造「產能過剩」議題向中國施壓,再到此番回到原點再度祭出關稅措施,反映出拜登政府已經黔驢技窮,不僅沒有辦法提升本國的產業競爭力,也沒有辦法遏制住中國相關產業的競爭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