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辛偉誠為何「提早了斷」? 14年保守黨荒誕劇終於演完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5月23日是英國大選正式開跑的第一天,保守黨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繼前一天「落湯雞」式宣布提前大選之後再遇挫折:最新YouGov民調顥示保守黨落後工黨25個百分點;己經花費2.2億英鎊的「難民送往盧旺達」政策在7月4日大選前也依然未能譴送第一批難民;2009年後出生者一律禁買香煙的立法因選舉而中斷——後者本來已是辛偉誠近兩年執政最有可能為英國留下的政治遺產。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2023年的流入移民人數稍見下降,比前一年高峰跌了大約10%,至68.5萬。

問題是,最受英國人關注的英倫海峽渡海非法入境難民,其高峰期往往是在夏季,其數字的增加剛好碰上了7月4日之前的6周競選期。因此,雖然保守黨確實推出了一些政策來減低移民人數(例如提高工作和學生簽證人士帶同受養人來英的門檻等),但難民數字的客觀下降大概難以抵銷渡海難民問題持續無解的觀感。

根據《經濟學人》的選舉模型,工黨預計將會獲得國會下議院381席,比2019年約翰遜(Boris Johnson)保守黨30年大勝的席位還要多,而保守黨則只得192席;工黨執政的機會高達99%。

5月22日,首相府門外記者們個個撐傘,辛偉誠卻堅持淋雨。稍早之前,在提前大選流言滿天飛之際,辛偉誠在國會巧妙聲稱將在「下半年」選舉,這原是秋天選舉的說法,但理論上7月也當然算是下半年。(Reuters)

打定輸數

為何在民調差距如此巨大之際,辛偉誠還要決定提前大選?

本來大家都預期辛偉誠會想等到本年秋天才選舉。跟大西洋彼岸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情況差不多,就是「望天打掛」,期望經濟狀況到時候有明顯改善。

然而,也跟拜登一樣,等了5個月之後,曾任財相的辛偉誠也知道央行減息機會不太,未來選前宣布減稅惠民的財政空間甚小。與其在本月初地方選舉大敗、黨內對手人人躍躍欲試之中艱苦堅持,倒不如「提早了斷」--他本人早在本年2月已曾公開「開玩笑」暗示黑石集團應該給他留一個辦公室。

而此時提前大選,大概已經是保守黨最能製造有利選情的時機:英國經濟首季增長0.6%,比美國還要高,4月通脹數字跌至2.3%的差不多三年最低水平(雖然核心通脹依然處於3.9%),再加上上述流入移民人口減少的數字,已足夠辛偉誠口頭宣傳之用。

不過,有研究顯示英國工人比15年前實際收入減少過萬英鎊、國民保健服務(NHS)輪候人數高達750萬,人們難不歸咎長年執政的保守黨。

2024年5月23日,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到訪Ilkeston的物流中心向工人發表講話,為將於7月4日舉行的大選爭取支持。(Reuters)

「落湯雞」的完場

在競選期間,保守黨和工黨的民調差距有望收窄。但在三分之一的2019年保守黨選民都表示「改變時間已到」之際,除非辛偉誠真的得到象頭神(Ganesh;按:他是印度教徒)以「神蹟」打救,否則保守黨過去的14年執政到7月4日將會正式告終。

神蹟,固然是神秘之事。不過,從辛偉誠22日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前宣布進行1945年以來的首次夏季大選之際,各種跡象都顯示他沒有得到神靈庇佑。

根據首相府員工的小道消息,辛偉誠最近兩周才作出提前夏季大選的決定。然而,首相府中人望了好幾天天氣報告也找不到「好日子」宣布大選,辛偉誠又堅持要在首相府門外露天發表演說,而且又似乎因為避免示弱而拒絕撐傘,於是最終只能在大雨中全身西裝濕透的狼狽之下宣布已通知英王解散國會、提前選舉的決定。

其「落湯雞」的慘狀23日馬上成為了英國小報的頭號嘲弄對象。

大雨之餘,在辛偉誠「突然」宣布大選之時,竟然有示威者趕及前來帶同喇叭到唐寧街附近大播1997年新工黨的競選主題曲「事情只會變得更好」(Things Can Only Get Better)。辛偉誠似乎需要提高音量來蓋過「贈慶」音樂,迅速變成「棟篤笑」的材料。

不過,此等滑稽場面,大概是保守黨執政結束的絕佳句點。

五任首相「各擅勝場」

保守黨2010年上台以來,經歷了英國政府史上最動蕩的時刻,一共有過5位首相、7位財相、8位外相。

當年卡梅倫(David Cameron)在自由民主黨支持下執政,創造了二次大戰以來英國首個聯合政府,結束工黨13年執政,似乎是新時代的開始。

不過,這個新時代卻頗為暗淡。卡梅倫推動縮減政府開支的政策,長遠破壞了英國的公共服務體制。在政治上,他卻是「公投豪賭成性」,先以公投擊敗了自由民主黨支持的比例代表制選舉改革,再以公投擊敗了蘇格蘭獨立。豈料,到了2016年試圖以「脫歐公投」擊敗保守黨內疑歐派之際,卡梅倫卻沒有預計到全球化之中的反自由主義浪潮,也沒有預料到約翰遜會跳出來領導脫歐運動跟他「對賭」。

最終,卡梅倫的豪賭造成了英國脫歐的慘劇(按:近兩年英國民意有穩定過半數後悔脫離,但歐盟是一個「退難進更進」的組織,重返歐盟已經變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辛偉誠宣布提前大選之時,現任外相卡梅倫正在訪問與英國達成了移民遺送協議的阿爾巴尼亞。其訪問卻因大選一事提前結束。圖為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Tirana)對卡梅倫對訪的歡迎裝飾。(Reuters)

2016年繼任卡梅倫的文翠珊(Theresa May)本來就是個「留歐派」。一時之間坐上保守黨高位之後,文翠珊一度變臉承諾「硬脫歐」(脫離單一市場、關稅同盟),卻遇上脫歐談判、脫歐實際操作上的種種難題。2017年,文翠珊以為必勝的提前大選,更使保守黨被迫同屬於硬脫歐派的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合作執政,國會多數被脫歐派綁架。人緣不佳的文翠珊最終在脫歐爭議不解之下黯然下台。

卡梅倫和文翠珊可算是政治賭博失敗的傳統英國政客。但2019年接任的約翰遜卻是個異類,早年透過利筆嘲諷歐盟規制起家的他,從來不是個認真的政治人物,也不是一以貫之的脫歐派。只不過,約翰遜的幽默確實有極高娛樂性,讓人有平易近人之感,其投身脫歐派的政治賭博也「押對了」,再加上工黨郝爾彬(Jeremy Corbyn)國有化左翼路向不得人心,才使約翰遜2019年12月能憑藉「搞定脫歐」的旗號為保守黨贏得30年未見的國會多數。

約翰遜:圖為2016年11月1日,時任英國首相文翠珊和時任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約翰遜在倫敦出席活動。(Getty)

約翰遜上台不久就遇上新冠疫情,初時同不少西方右翼領袖一樣輕忽疫情,最後也只得硬着頭皮應對。約翰遜因為自己中招入院,以至其政府的派錢保就業政策,一度得到了民眾的擁戴。不過,一個不認真的政客也只能得到荒謬收場:約翰遜的首相之位最終竟命喪於他在疫情之下屢次參加違規派對的花邊小事,最終更因為對國會說謊而被迫辭去國會議員職位。

擺明走約翰遜路線、由留歐變疑歐的卓慧思(Liz Truss)2022年9月6日上台,構成了保守黨14年執政之下的最大笑話。她一上台就推出激進減稅政策,馬上引爆英國國債市場的金融危機,最終導致她以49日任期成為了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首相。

臨下台之時還有英媒直播一顆生菜,比試到底是生菜先變壞還是卓慧思先下台,最終由生菜勝出,史稱「卓慧恩生菜」。而卓慧思激進減稅政策衝擊了人們對英國國債的信心,其債息高企的現象,也被稱為「白痴風險溢價」(moron premium),當時連彭博社等認真財經媒體也有專文報道。

2023年5月17日,英國前首相卓慧思 ( Liz Truss)在台北發表講話。(Reuters)

下台之後,卓慧思竟然還出了一本回憶錄,題為「拯救西方的十年」(Ten Years to Save the West),而且經常出現於歐美各國的右翼政治活動上,可算是讓人「啼笑皆非」。

辛偉誠2022年10月25日接過首相之位後,至少在政府財政問題上恢復了人們的信心,而且改善了同歐盟的關係。財金出身的辛偉誠雖然給人專業管治之感,然而,非常出奇地,他卻是唯一一位從頭到尾都真心支持英國脫歐的首相。

他雖然經常聲稱自己對不同事情都有計劃,可是在保守黨右翼的壓力之下,辛偉誠也延續了諸如難民遺送盧旺達之類的政策,甚至不惜因此立法訂明盧旺達是安全國家,推翻英國最高法院的裁決。

辛偉誠也一直找不出自己的政治路線,一時是相對於卓慧思的專業管治,一時是發表「女人就是女人」批評跨性別言論的文化戰士(他甚至任命了一位所謂的「常識部長」,用以反駁左翼的覺醒思潮),一時是奇怪地在曼徹斯特宣布取消興建曼徹斯特高鐵線的勇敢變革者--到了決定提前大選的今天,辛偉誠則回到穩定管治的招牌,重新拿出自己在疫情中減錢保就業的政策來作宣傳。

難怪辛偉誠個人的首相民望一年半來都未能追上沉悶非常的工黨黨魁施紀賢(Keir Starmer),保守黨民望則同卓慧思時期相差不遠。

5月23日,四平八穩的工黨黨魁施紀賢出席選舉活動。(Reuters)

工黨的小心翼翼

從民調上看,此刻的工黨可算是贏定了。施紀賢也早就被視為候任首相,有報道更稱商界中人要同工黨財金團隊見面,有時候比搶Taylor Swift演唱會門票更困難。

然而,施紀賢領導之下的工黨小心翼翼,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的政策主張。在剛過去的地方選舉中,由於加沙問題的爭議,工黨更被指禁止地區黨人故亂向媒體發言。施紀賢一邊主張改善公共服務,一邊承諾不會胡亂增加政府開支;一邊推動勞工保障,一邊展示親近商界。這種「魚與熊掌兼得」政策主張的矛盾,在競選期間將會變得更難掩藏。

不過,多數分析也不會認為工黨會遇上任何競選危機。經過14年保守黨執政之後,英國人已經受夠了。於是,簡單而空洞的一句「改變」就變成了今天的工黨口號。

雖然我們不知道工黨執政對英國是好是壞,但結束保守黨愈來愈荒誕的政治劇目,無論如何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