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悲歌|數說港口迷失10年 內憂外患多重夾擊 光環幻滅淪輸家

撰文:鄭文玥 黃文琪
出版:更新:

香港貨櫃碼頭近來遭研究機構指出,吞吐量跌出全球十大碼頭之列,依據政府統計處《香港船務統計》,2013年,本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錄得約2.76億公噸,然而十年過去,至2023年本港的港口貨物吞吐量卻跌至1.75億公噸,換言之,期間貨物吞吐足失約1億公噸。

依另一項統計指標計,貨櫃吞吐量錄得1440萬TEU(標準貨櫃單位),其中總載貨量為約1132萬TEU,處理空貨櫃308.5萬TEU,相當於空貨櫃佔比升至21.42%;而2013年空櫃佔比13.84%;2018年空櫃佔比14.80%。

碼頭悲歌|十年跌1億噸吞吐量 美進口暴瀉 兩碼頭淪「吉地」

兩類商品吞吐挫近5成最傷

通過對貨物種類的分類統計,撇除佔比極微的「未能分類的貨物」,在七大貨品分類中,無論進口或出口,均以「製成品」(如衣物、傢具、塑膠金屬製品等)及「機械及交通工具」兩種類別,十年間跌幅最傷。

美國抵港貨物吞吐量跌幅最為驚人,十年狂瀉約7成。(梁鵬威攝)

貿易戰失美國吞吐

此外,通過抽取10大主要國家或地區,以本港為「出發地點」與「卸貨地點」的兩項指標,吞吐量較大的地區,均呈下滑之勢。

上海港土地生產力勝港約4成

若以每公頃土地,可處理多少貨櫃吞吐量為標準,撇除人力等其他因素,本港港口與全球吞吐位居前兩位的上海港、新加坡港相比較,上海港生產力最高。

碼頭悲歌|港勁敵各顯神通 滬「生產力」完勝 星搬港口鞏固地位

航運聯盟洗牌  港碼頭成輸家

航運聯盟基本上是大型航運商的船隻共享協定,以便運能最大化。而全球航運聯盟洗牌,港碼頭成輸家。全球原先有三大聯盟,分別是「2M聯盟」(馬士基、地中海航運)、「Ocean Alliance」(中遠、東方海外、達飛和長榮海運),以及「THE Alliance」(赫伯羅德、海洋網聯船務與陽明海運)。

「2M聯盟」將在2025年結束,馬士基也與赫伯羅德簽署協議,另組成「Gemini Cooperation」,意味著赫伯羅德退出「THE Alliance」。

碼頭悲歌|船企改道北上 港航運業遇湍流 恐從世界航海地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