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天文台於清水灣有水龍捲報告 拯溺工會直擊水龍捲高聳入雲

撰文:孔繁栩
出版:更新:

天文台今日(21日)上午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並指在上午9時30分左右,清水灣有水龍捲報告。據天文台相片可見,清水灣天空烏雲密布,海面上有一條水龍捲高聳入雲。而港九拯溺員工會的救生員在清水灣拍攝到水龍捲的影片,可見水龍捲貫通海面及雲層,呈一個巨型漏斗。

天文台指,在上午9時30分左右,清水灣有水龍捲報告。(天文台)

天文台在上午11時25分公布,在上午9時30分左右,清水灣有水龍捲報告。根據天文台在上午9時40分拍攝相片可見,清水灣當時烏雲密布,遠處的海面上,出現一條水龍捲,高聳入雲。

據港九拯溺員工會提供影片,當時有救生員在清水灣拍攝到水龍捲,可見水龍捲貫通海面及雲層,呈一個巨型漏斗。

水龍捲形成之概念模型。(天文台)

通常發生在快速發展濃積雲底下

天文台網頁資料顯示,水龍捲是一條快速旋轉、夾雜著水滴的雲柱,由對流雲的底部連接著水面。水龍捲的風速一般較陸地上的龍捲風為低。由於水龍捲有時能將水吸起,它也俗稱為「龍吸水」。

水龍捲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較為常見的水龍捲,是在相對良好的天氣下發生,和雷暴沒有直接關係。這類水龍捲通常發生在快速發展的濃積雲底下。

有研究指出,源自對流雲之下沉氣流到達海面後,會向外擴散造成冷外散氣流。而在這些冷外散氣流的匯聚區域內,再加上溫暖的海面,便會有利這類水龍捲的形成。漩渦先在海面上開始發展,然後逐漸向上伸展,當漏斗形成時,水龍捲已達成熟階段。這類水龍捲的生命週期和移動路徑都較短,一般不會持續超過二十分鐘。此外,當它們登上陸地後,便迅速消散,很少會深入內陸。

伴隨著惡劣天氣如大風及冰雹

第二類水龍捲的形成機制和特徵則與陸上的龍捲風相同,通常和猛烈雷暴相關。它們會伴隨著惡劣天氣如大風及冰雹,並有時會在陸上發展之後移至海上。與第一類不同,這類水龍捲在雷暴內由上至下發展,在起初階段會先出現漏斗雲,之後逐漸延伸至地面或海面。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