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救護日誌】兩歲小孩發燒痙攣抽搐,是「燒壞腦」嗎?

撰文:救護熊柯南
出版:更新:

香港現時夏季流感肆虐,公立醫院的內科病房及急症室均爆滿。閱讀網上新聞,見到內文提及發高燒青年於急症室苦候 6 小時仍未能見到醫生……記得年幼時,曾多次聽長輩說發燒會「燒壞腦」。如果這是真的,醫院讓高燒病人輪候 6 小時真的是非常過份!

無獨有偶,身處寒冬的我近來也處理了一位發高燒的 2 歲嬰孩。嬰孩除了近日患上感冒,便沒有任何病歷。當天母親於早餐後替孩子清潔時,驚見孩子失去意識、雙眼反白、全身抽搐……無助的母親立即召喚救護車。

當時救護車跟現場很近,我們數分鐘已到達現場。到場時嬰孩回復清醒,但貌似非常倦怠。我沒有拿出任何藥物,也沒有進行任何進階檢查治理,只是透過耳探去量度嬰孩體溫。意料之內,病孩有發燒情況——攝氏 40.5 度。我明白到這情況有多嚇人,所以慢慢安撫病孩的母親……

其實發燒本身不是疾病,只是一個病徵。它的成因有很多,最常見的便是身體受病毒或細菌感染的免疫反應。上昇的體溫加快新陳代謝,協助身體對抗病菌入侵,對身體無害。西方的主流醫學曾經提倡給予退燒藥物去控制體溫,但如今已改為使用退燒藥以紓緩發燒引起的不適。換句話說,發燒的功用已被科學肯定。處理這類病人,發燒與否並非重點。確認感染源頭,對症下藥才是治本。

幼童的腦部未完全發展,未能協調和適應過高的體溫。期間腦部胡亂發放神經訊息,導致全身抽搐。(視覺中國)

話說回來,我的 2 歲病孩又為何痙攣抽搐?是「燒壞腦」嗎?

當然不是!這情況其實是兒童發熱性驚厥 (Febrile Convulsion),只會發生於 5-10% 的嬰孩身上。幼童的腦部未完全發展,未能協調和適應過高的體溫。期間腦部胡亂發放神經訊息,導致全身抽搐。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最終會做出調節,抽搐也會停止。這情況普遍歷時少於數分鐘,而且會自我抑制,並不是嚴重致命狀況。

身為家長當然會擔心這情況會否引起後遺症或影響孩子成長!幸運地,當孩子的腦部繼續發育,長大後便不會發生,也絕少導致任何後遺症。然而,於孩子體溫回復正常以前,全身抽搐的情況依然可能發生。

既然過高的體溫是病因,我們應否用冰水或酒精為這類病童降溫?煩請別這樣做,急速的體溫轉變才是病發的元凶。Less is more,脫去病童過多的衣服去協助自然降溫已是最好!

那「必理痛」等退燒藥又如何?如上文提及,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的免疫反應,對身體有利。但當發燒的不適感覺影響孩童休息和飲食,便該使用退燒藥去安撫徵狀了。墨爾本的皇家兒科醫院亦曾表示退燒藥未能減少兒童發熱性驚厥的發生,反對以給予此類藥物純作控制體溫。

兒童發熱性驚厥的病童普遍不需要任何進取的治療,但仍需要送院作觀察。急症醫生會把孩子於急症觀察數小時,嘗試確認身體的感染源,以及排除腦部感染的可能性 ( 腦部感染才是「壞腦」的原因 )。如果病孩於體溫受控後沒有再出現抽搐狀況,沒有脫水或其他嚴重徵狀,普遍會讓孩子出院回家休息。

Midazolam,院前常用的抗抽搐、抗癲癇藥。(相片由作者提供)

於我所處理的個案中……病孩於救護車上再次出現歷時 1 分鐘的全身抽搐。我沒有給予抗抽搐藥物,只是繼續觀察。只要抽搐沒有影響氣道暢通和呼吸,或是歷時少於 5 分鐘,給予藥物只是「治標不治本」。再者,這類藥物會同時抑壓中樞神經,引起的副作用遠比藥效大!所以,最新的醫學指引也反對例行給予這類病人抗抽搐藥物。當然,我一直跟病童母親解釋和安撫。

也許有人會說:

到你家孩子生病,你便不會這樣冷言冷語,理直氣壯了!

其實我家孩子試過多次發燒到約 40 度。當時她仍活躍玩耍,我因而沒有給予退燒藥,也沒有把她帶往醫生或醫院求診。其實只要孩子接種政府規定的兒時疫苗,他們已對大部份致命感染有免疫能力。他們生病時只需確保飲食如常,避免脫水便可,別低估孩子們的自身免疫力。如果病況轉惡,沒有醫護背景的家長當然還是要帶孩子前往家庭醫生。

最後,我想呼應本文首段談及的「高燒青年」。我不知道他有否先嘗試服用退燒藥,也不知他有否其他不適。如果他的主訴只是發燒暈眩,他的確不需前往急症室!這健康的年輕青年接受記者採訪時神智清醒,他大概只需要足夠的休息和補充水份,然後讓自身免疫力去對抗感染便可。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才考慮往普通的家庭門診吧。

於家中床上休息 6 小時,或是於急症室的椅上呆坐 6 小時,那個才對病況有幫助?於流感高峰期,一個不當使用的個案也是太多。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