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逃避大媽音波功:倫敦牛津街對香港易行城市的啟示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德仔

近年大媽進佔旺角行人專用區,令噪音問題日益嚴重,受苦的不只是樓上的居民,更有路過的遊人。附近店鋪怨聲載道,唯有自行安裝隔音屏,阻擋大媽的「音波功」,惜最終亦因阻礙行人及不合法,需要清拆。不過,最諷刺的是現行《噪音管制條例》就噪音對任何人造成的煩擾並沒有清晰定義,警方缺乏有效的檢控準則,最後只有草草了事。

行人專用區顧名思義是以方便行人,但香港需設有行人專用區,卻缺乏妥善的管理及規劃。行人專用區不能留住行人,遊客走馬看花,只想速速逃離吵鬧喧嘩之地。最近,倫敦市長薩迪克汗宣布,牛津街將在2020年成為行人專用區,當中的城市規劃過程與街道管理,絕對值得香港政府借鏡。

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被指變質為「大媽歌舞町」。(資料圖片)

繁華鬧市中的行人專用區

倫敦牛津街是市內最繁忙的道路之一,亦是西倫敦的購物中心,雲集超過三百家的大型商店,還有各名牌的旗艦店,每周吸引超過四百萬人次觀光購物。牛津街人多車多,自然帶來嚴重的污染問題,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於2014年發表了一份關於空氣污染的報告,指出牛津街是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街道之一,年平均二氧化氮濃度達到135μg/m3,嚴重危害行人健康。因此,經過於假日實施行人專用區的試驗後,牛津街將在2020年成行人專用區,車輛不准駛入。

每周吸引超過四百萬人次觀光購物的牛津街將在2020年成行人專用區。(視覺中國)

與民共議的實踐

相信香港人對「與民共議」並不陌生,政府也常掛在口邊,但執行來說卻是知易行難,皆因行政主導,政策制訂由上而下。另外,區議會又只是諮詢組織,所謂地區設施工程撥款也不足以作長遠規劃之用,最後,地區工程便是一些不切合市民所需的工程,如不能避雨亭及五千萬音樂噴泉。

相反,英國的地區議會權力就大得多,可以掌控該區的規劃、交通、環境衛生及街道管理等等,

雖然City of Westminster擁有地區行政的重要權力,但他們重視與社區各持分者的合作,並共同籌謀社區的未來發展。在改善牛津街行人工程上,City of Westminster與倫敦交通局、私人發展商、倫敦地鐵及各地區持分者協作,花了四年時間研究整個改建行人專用區的初部策劃,共同規劃街道的佈局,在首個公眾諮詢亦有超過一萬二千人參與。與此同時,City of Westminster更積極與商戶及居民溝通,共同規劃特定准許及容忍的區域(permitted and tolerated area),讓街頭賣藝者可以在較少人使用的地區賣藝表演。雖然表演或多或少影響商戶,但透過真正的「與民共議」,各持分者才願意放棄自身的權利,成就更大的公眾利益。這種協商政治,或許正是香港所欠缺的。

要真正吸納公眾聲音,做到「與民共議」,港府應該從地方規劃著手,下放更多權力給區議會,讓市民及社區持分者參與社區規劃,建構自己的社區,而非由政府部門「劃地為牢」。

英國倫敦牛津街上的街頭表演者。(網上影片擷圖)
+1

街道管理與規劃的藝術

在熙來攘往的牛津街,你不難發現街頭藝術表演,Busking也隨處可見,但不會像大媽般令人討厭。這全因當局早在規劃時定出不同的可供街頭賣藝的角落,倫敦更設有關於Busking的規則,列明Busking的時間及需要領牌的地方,大家有法可依,自然減低對其他人的滋擾。要讓行人享受行人專用區,看來我們需要有效的管理。在規劃上,當地政府為吸引更多行人,更與倫敦交通局、倫敦地鐵及新設立的承建商合作,擴建附近的地鐵站,興建更多出口及無障礙設施,同時重新規劃巴士線,全面配合行人專用區的發展。這凸顯具前瞻性及以人為本的策略規劃,與各方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

香港政府的智慧藍圖中,提及「智慧出行」,內容圍繞無障礙通道及交通消息的APPS,卻沒有從長遠規劃著手,宏觀地勾畫易行城市的未來。筆者倒希望政府可效法倫敦牛津街,制定周詳的規劃及街道管理,方便行人,同時促進經濟,打造世界著名的共享空間。在西洋菜街外,政府應增建具特色的行人專用區,團體倡議多年的德輔道中可能是理想之選。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