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性房屋.博評】組合屋絕非改裝貨櫃 計劃爭分奪秒

撰文:蔡海偉
出版:更新:

由貧民窟,寮屋,臨屋,香港走過不容易的房屋路,政府更於回歸初期把公屋輪候目標訂於平均三年,但因為2007年後開始減建公屋,惡劣住屋問題就陸續出現。

上屆政府曾推出長遠房屋策略諮詢,其中一項重點課題是對應公屋輪候人數及時間愈來愈多及愈來愈長的情況,共議對策,強調覓地增建公屋,可惜事與願違,公屋申請數目有增無減,現有超過27萬宗,公屋輪候時間亦愈來愈長,目前就要等4.7年。

逾四年的等待,對基層劏房家庭是一種煎熬;兒童於惡劣環境下成長,缺乏讀書做功課及活動空間,難免影響身心發展。再說,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每年人均本地生產總值34萬元,而政府財政儲備達9,700億元,相對基層巿民的生活困境,實在是一大諷刺。

覓地建屋困難,輪候公屋時間不斷上升,如何在等待期間改善基層巿民生活變得重要,這也是民間推動過渡性房屋的原因。(資料圖片)

公屋輪屋時間冗長

覓地建屋困難,輪候公屋時間不斷上升,如何在等待期間改善基層巿民生活變得重要,這也是民間推動過渡性房屋的原因。

我們由檢討公屋編配機制,研究重置租金管制,到社會房屋,當中經過重重探索,亦研究歐洲國家如荷蘭、比利時等地的經驗。結論是我們有需要推動發展由社會服務機構或社企營運的過渡性社會房屋,以及引入海外最新的預製組合屋技術,以期在較短時間內加大力度增加社會房屋的數量。

共享房屋

早前公布的先導項目「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目的是釋放社區內閒置或未有善用的住宅資源,嘗試大規模地提供可負擔的過渡性社會房屋。與此同時,我們也積極構思如何利用閒置的市區熟地,利用預製組合屋技術,為有過渡住屋需要的基層提供相對適合而又可負擔的過渡性住房。根據大學建築學系學者、建築師、測量師、工程師及規劃師的意見,預製式組合屋這種建築技術,在外國已日趨普及和受歡迎,由於產品的預計使用年期可長達50年,故已應用到興建永久建築物上。

除了興建時間較傳統建屋方法快速外,建築過程對週遭環境破壞更少,例如用水方面就較香港常見的建屋方法大幅減少,另室內設施包括傢俬廚房以至廁所都可在工場預先裝配,連同組合屋運送到工地,省錢也省時。該類房屋在設計上也可拆卸、搬運及重組,可利用於作過渡性住宅之用。

組合屋亦會確保符合基本宜居要求,圖為荷蘭組合屋室內環境。(作者提供圖片)

組合屋同樣要求宜居

為方便運輸,預製組合屋的主要部件會設計成可以於公路運送的形狀,再於工地按需要組合成不同面積的單位。由於部份該類組合屋的設計貌似貨櫃,令外界誤以為利用舊貨櫃改裝作住屋用途,其實我們研究的預製組合屋,在防火、防風、防噪音及環保方面均要符合香港法例的基本要求,製造商須具備相關生產經驗和技術,及提供產品符合歐美國家要求的驗測證書證明。另外我們正與來自建築專業的義工團隊研究,組合屋在室內溫度控制、防止蟲患、裝拆過程如何減低建材損耗,以至室內設計等方面的規格,及組合屋在工地上不同的配置方法,務求符合基本宜居要求。

相比利用現有閒置住宅作過渡性社會房屋,利用市區閒置土地興建預製組合屋項目,在單位數量上會更多及集中。荷蘭的經驗說明,若項目規模夠大,部份單位也適宜預留作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設施及居民聯誼活動之用,令入住的租客除了有過渡性安身之所外,也可以藉社區連結得到社區支援和服務去促進個人及家庭發展。

協助弱勢家庭,從來都是爭分奪秒工作。組合屋計劃雖仍在探索階段,但既然政府對計劃沒有既定立場,相關部門也開始研究法規拆牆鬆綁,如今必須加速進行。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