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真正政府消息人士?

撰文:張景宜
出版:更新:

不論你愛看紙媒、電視、網媒也好,都總會見到「一名熟悉政府運作的消息人士」、「接近港府的消息人士」、「政府消息人士統一向傳媒放風」。
他們到底為什麼要隱姓埋名?他們的話又有多少可信性?
筆者這幾年出席不少簡報會,也與議員、媒體行家有些交流,試圖解釋一下這是什麼樣的情況。

(Getty Images )

正宗消息人士:來自公務員團隊 經反覆討論統一口徑 

一般政策局推出新措施或諮詢,都會舉辦「新聞發布會」。緊接下來就會派出首長級官員,如政策局副秘書長(D4),或首席助理秘書長(D2),與媒體編輯進行閉門交流,詳談具體細節和解答媒體行家疑問。這些交流會,或俗稱「吹風會」,一般不能錄音、錄影和拍照,行家知道對方姓甚名誰,但報道出街只會是「引述政府消息人士」。

這一類型的「消息人士」,可信性是100%。因為他們來自公務員團隊,從擬定政策、分析民意、到政策出台,都經過嚴謹程序,所有統一口徑(Line-to-take)都經過多重反覆討論才向媒體發布。大家在媒體看到的內容,很多時候是相關官員希望先行讓市民了解內容和細節,順道看看輿論。假如出現嚴重的反彈,才交由更高層的官員,如局長或副局長進行詳細解讀和展述。

梁政府懶搞吹風會 有代價

倒是這幾年不少本地媒體行家在埋怨,上屆特區政府不時舉行吹風會或簡報,或是主要官員定期面對傳媒,接受提問;現屆政府懶得舉辦簡報會,要獲得訊息和資料,就只能發些電郵到相關的政策局或部門等待回覆。有時只是得到一兩句無關痛癢的答案,或者叫行家等一會看新聞稿。結果當消息公布,媒體因為沒有預先掌握內容,往往只能簡單報道,面對目前的政治形勢,有關政策經議員、評論員的分析,往往偏離了原先制定政策的原意。

這也解釋了為何現屆政府推出的種種措施,這幾天雖然得到張德江反覆讚賞,但普羅大眾普遍沒有感到受惠的原因。成功的施政,需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不能夠只取悅中央,更需要政府內部各級官員和公關團隊,耐心真誠與媒體打交道,好好將政策內容向市民解釋。

(Getty Images )

個別中方官員對所謂消息人士不滿

除了日常出入政府總部出席政策新聞發布會,行家也會不時收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消息人士電話。就像這幾天張德江來港,不論親建制的媒體,還是非建制的,都有一大堆「消息人士」試圖為張德江的一言一行下註腳,彷彿就是他的新聞官一樣。筆者與個別中方官員交流,大都對這些報道一笑置之,對於那些報道的可信性可謂接近零,言談間更隱約感到他們對所謂「消息人士」的不滿。

中方官員的看法是:人大委會長張德江來港,背景是整個社會撕裂,無論對香港的發展,還是對中國的國家形象來講,都是巨大的傷害。行程最主要的訊息,在於中央繼續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堅守「一國兩制」的初心。行程安排顯出心思,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許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參觀科學園,突顯創新科技作為香港新增長點的重要性。當然也必然肯定特區政府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重點工作,以及希望泛民議員以大局為重,努力重建與中央溝通對話的機制。

(政府新聞處圖片)

可惜,除了傳統大公文匯等報章能準確帶出有關訊息外,不論是國際媒體,本地紙媒、電視和網媒的焦點都放在保安工作、張德江如何高度肯定行政長官、泛民議員和反對派如何衝擊會場、更甚是一些閉門會議的內容也洩漏出去。各大媒體非但沒有詳細了解張德江行程安排,也沒有太多機會隨行採訪,只能通過「消息人士」的三言兩語、立法會議員的分享,結果讓三天的行程非但沒有達到原定的交流溝通的效果,反而隱約別有用心的讓張德江成為左右輿論的棋子。

如此的公關工作不但無助溝通,結果還讓各大陣型的媒體通過猜想、評論員的捕風捉影和判斷,去解讀領導人一言一行的動機和原意。不論看官政治立場如何,倒是肯定讓不少人得到錯誤的訊息,認為張德江又是一個偏聽和用人唯親的內地官員。

(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