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營養師、營養學家,你知道有何分別嗎?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由於欠缺法例規管,加上坊間對「營養師」的用法含混,部分營養學家,甚至其他只修讀過短期營養學課程的人士,會誤用「營養師」名義作宣傳,令兩者角色更為混亂…即使今日兩者分别註冊,在欠缺病人教育下,公眾可能根本未能理解不同專業的差别,為自己選擇適當服務。
陳盈、文庭
香港沒有法定營養師註冊制度。一直以來,註冊營養師均是以會員制形式向香港營養師協會登記,但本地畢業的營養學家卻沒有個別的會員制。(香港營養師協會 Facebook)

文:陳盈、文庭(中大公共衞生博士生、中大食品及營養科學畢業生)

今年 9 月,香港的執業營養師中流傳一個訊息:香港即將成立第一個營養師(dietitian)自願註冊制度,但卻不包括本地食物營養學的畢業生。爭議聲中,這群畢業生成立了香港營養師學會(Hong Kong Nutritionist Association),與現有香港營養師協會(Hong Kong Dietitians Association)相對,爭取為本地畢業的「營養師」(nutritionist)建立註冊制度。

然而必需說明的是,學會所提及的 nutritionist 應是「營養學家」而非「營養師」,兩者之分別會在下文詳述。

針對大眾?服務病人?「營養師」和「營養學家」屬不同專業

香港沒有法定營養師註冊制度。一直以來,註冊營養師均是以會員制形式向香港營養師協會登記,但本地畢業的營養學家卻沒有個別的會員制。在這次自願註冊計劃中,營養師界別的註冊由香港營養師協會負責,營養學家卻未包括在計劃以內,造成爭議。

行內對「註冊營養師」(registered dietitian)和「營養學家」(nutritionist)的定義一直十分清晰。

根據香港營養學會(Hong Kong Nutrition Association)定義:「部分認可大專院校設有營養治療學及/或食品及營養學課程,完成課程並取得相關學位(學士、碩士或博士)的人士可成為營養學家」,他們有能力進行健康推廣及基本飲食建議

由於香港沿用外國制度,食物營養學的畢業生要成為能給予病人專業飲食意見的註冊營養師,則需要修讀相關的深造課程,再額外考取臨床資格。例如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SPACE)的兩年制深造文憑或碩士課程,或到外國進修(如英美澳加),經過臨床訓練,到醫院實習才能考取資格。

行內對「註冊營養師」(registered dietitian)和「營養學家」(nutritionist)的定義一直十分清晰。(香港營養師協會 Facebook)

營養師名義被誤用 需確立制度區分

現時,單單中文大學,每年已有超過 70 位營養學本科生投入市場,卻苦無去向。

至於香港的營養師課程,約兩三年招生一次,每屆約 30 人成功考進課程,他們仍需要通過具淘汰制度的實習和臨床考試才能取得營養師資格。若是選擇到境外進修,由於近年美加等地修改收生準則,已甚少錄取外地大學生,有意進修的只能選擇到澳洲或英國升學,索價 50 至 70 萬港元。

部分無法循以上途徑考取營養師資格的營養學畢業生,會從事減肥顧問、營養補充品或藥品銷售工作。由於欠缺法例規管,加上坊間對「營養師」的用法含混,部分營養學家,甚至其他只修讀過短期營養學課程的人士,會誤用「營養師」名義作宣傳,令兩者角色更為混亂。

一個把「註冊營養師」、「營養學家」以及修讀短期課程人士區分的制度,已是眾望所歸。

參考外國經驗 不以單一營養師資格發展

現時,英國與澳洲均會列明營養學相關的不同工作及所需資格。例如在澳洲,「註冊營養學家」(Registered Nutritionist)需要有至少 3 年工作經驗,更需進一步認證才能獲得「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Registered Public Health Nutritionist)或「註冊動物營養學家」(Registered Animal Nutritionist)等資格。

回到香港,畢業生人數暴升,但註冊營養師的空缺卻遠不足應付需求。與其苦求增加註冊營養師學額,不如好好參考外國經驗,把現時單一營養師註冊制,按不同訓練和專業細分為不同職系,各自執業,按社會需要發展不同的營養專業。

坊間對「營養師」的用法含混,部分營養學家,甚至其他只修讀過短期營養學課程的人士,會誤用「營養師」名義作宣傳,令兩者角色更為混亂。(香港營養師協會 Facebook)

爭奪接見病人的權力 兩專業不如先將職責重新分工

除了營養師以外,香港還有 15 個不受法例規管的醫療專業:聽力學家、臨床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行業,均一直依賴各自學會進行資格認證。

但一個行業往往有多個學會,會員認證間又有重覆,令執業者質素良莠不齊。根據衞生署 2014 年的數字,香港共有 9,036 位此類專業人員,較 3 年前多出 4,000 多位,當中有近六成任職私營機構,服務質素及所受監管成疑。

今年 5 月,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透過先導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為以上 15 個行業建立自願註冊制度。中大作為獨立第三方,為每個行業選定一個專業團體,制定名冊,並發放認證標誌以作識别。

選取這些行業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這些專業人士會「直接接觸」病人,所作出的診斷亦可能對病人造成一定風險。因此,受當局邀請納入自願註冊制的行業,亦變相獲當局肯定為可以接見病人。因此,此次「營養師」和「營養學家」之間的註冊爭議,亦是兩個職系間「誰有接見病人資格」的角力。

事實是,營養師和營養學家所接受的訓練並不相同。若在分別訂立註冊制度後,忽略對各自職責的重新分工,而只是盲目追求接見病人的權力,一來是營養師和營養學家各自專業的錯配,二來亦錯過了重新整理現時亂局的良機。

在註冊制外 應教導病人選擇合適服務

即使推行註冊制度,公眾對專業的理解不足,仍然無助市民選擇服務。「註冊營養師」和「營養學家」是一例,「臨床心理學家」和「輔導員」又是一例。即使今日兩者分别註冊,在欠缺病人教育下,公眾可能根本未能理解不同專業的差别,為自己選擇適當服務。

病人教育並非一蹴而就。澳洲衞生署推出醫療服務索引「healthdirect」,讓公眾可以在手機程式初步分析病況,再尋找最近的診所和相應醫療服務。一來減少因斷症而延誤診治,二來亦讓醫生以外的醫療專業得以發展,令病人得到更適切服務。英國北愛爾蘭的 NIDirect 亦有提供相似索引,教育群眾認識不同醫療服務的對象,幫助公眾選擇治療。

澳洲衞生署推出醫療服務索引「healthdirect」,讓公眾可以在手機程式初步分析病況,再尋找最近的診所和相應醫療服務。(healthdirect 網頁截圖)

反觀香港,有逾九成基層醫療服務由私人醫療機構處理,卻一直欠缺教導病人選擇服務的支援。市民缺乏對不同醫療專業的理解,即使為這些專業訂立註冊制度,市民亦無能力為自己作出選擇,更莫說找到適合服務,及時治療。

 

【編按:作者陳盈為中大公共衞生博士生,文庭為中大食品及營養科學畢業生。】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讀者如欲投稿,可將稿件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