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規格接見周融的3.5個目的

撰文:劉銳紹
出版:更新:

「幫港出聲」在中聯辦安排下到了北京,並得到負責港澳事務的中央領導人、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接見。
其後,北京還故意讓「幫港出聲」代為放風,間接宣布對民主派「鬆綁」,讓他們申請回鄉證。
這次接見可謂高規格,甚至可以用少有的「破格」形容。
那麼,這到底說明什麼呢?這必須從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以及政治操作的利益關係說起了……

周融引述王光亞指中央主管部門同意讓沒有回鄉證的反對派人士,領取證件返回內地交流和探親。(電視新聞截圖)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明明是中央廣交朋友,廣結善緣,為什麼你總是以陰謀論看問題?」

沒關係,就當我「枉作小人」吧,因為這類實用主義的例子,我看得太多,太普遍,太濫了。

我看,北京安排張德江如此高規格接見「幫港出聲」,主要有三個半目的。

政治氣氛收緊下的統戰結果

第一,這是北京擴大招兵買馬的一部分。按過去經驗和慣常操作,當他們認為某些人或團體可供使用或利用之後(有時是對方主動獻身,有時是官方主動挖掘或發現),就會對對方進行觀察,研究,試探,再靜觀發展;負責操作的有關部門還會撰寫報告,並向上級作出建議:某人某團體可以團結,某人某團體可以用某種方式對待,不一而足。

平情而論,如果主事人或參與操作的人能夠以開放、開明、務實的態度處理,可以利用這些內部渠道影響高層的想法,圈中人稱之為「墊櫈仔工夫」,把中央的承受能力一點一點地墊高,兼容量一點一點地擴大,提升,並在適當時候把開放的建議送到領導人耳中,細水長流,逐步改變封閉、狹隘的政治環境。上一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始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陰影,出現某程度的開放改革,這種「墊櫈仔工夫」、「擦邊球策略」曾發揮一些效果。李柱銘、司徒華能夠成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就是在這類背景下成事的。

但是,如果整體政治氣氛收緊,上層一壓,由上而下都出現左傾,上述技巧就無法使用了。如果負責或參與操作的人士只懂順應上級要求,盲從附和,不敢直言和客觀地分析利害,那就會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了。這是中國特色的「上有好者,下有甚焉」。這也是一種自保心態,因為「左」的面目最能保證自己不出事。在中共的政治文化裏,「左」只是方法問題,而不是政治路線的問題;相反,如果你出現「右」的問題,那就不是方法錯誤,而是路線錯誤的罪狀了。在中共歷史上,犯了「左」的錯誤的人很容易翻身,只要你認錯懺悔,跟着表示效忠新的掌權人,就可以過關了。但犯了「右」的錯誤的人,要洗底就難了,日後捲土重來的機會也會大減。所以,中央一「左」,全黨全國皆「左」,而且「左」得很快;相反,如果中央的路線開始走回中間位置,全黨全國均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走向中間,因為大家都在觀察中央是否真的不「左」?中央路線是否真正走回中間位置,否則自己轉得太快,也許又會墮入「引蛇出洞」的陽謀,令自己陷於被動。

「近親繁殖」的利益團體 與大眾脫軌的思維

細覽近年形勢,香港已出現上述的第二種情況,並逐步形成利益的怪圈。於是乎,利益在同聲同氣的群體中蔓延,更出現「近親繁殖」的趨勢。圈中人還有一個新的形容詞,就是「近思繁殖」、「近利繁殖」;也就是說,逐漸凝聚一起的人,都是思維接近、利益關係接近的群體。在北京眼中,這是十分正常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外國不是這樣嗎?但他們忽略了一點,在這種「近親繁殖」、「近思繁殖」、「近利繁殖」的群體中,有多少跟普羅大眾有理念維繫的呢?

基於此,北京願意接受更多類似「幫港出聲」的群體出現,靠攏,甚至抬高它們的身價(透過它放出「反對派」可申請回鄉證的風聲,就是抬高其身價的方法之一),以便日後更好地使用和利用它們。從客觀效果看,這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北京可以提升或製造民意,「幫港出聲」也樂於配合,地位提升,日後禮遇更多。雙方也理直氣壯地表示,這是為了香港的大局利益,不存在什麼利益問題。外界對此毋須爭論,因為各人自有判斷,相信他們已不介意外界有何評論,反正怎樣說是他們的權利,信不信也是他人的權利。

幫港出聲訪京團獲張德江接見,圖為召集人周融與張德江握手。(新華社圖片)

對統戰的人也分階級

第二,這樣高規格以至破格的接見,除了顯示對「幫港出聲」的禮遇之外,還是給其他同路人的一個訊號,告訴他們:「如果你們也想得到同樣的禮遇,以及日後更多的好處,那就要『努力工作』了。」這裏又要談談中共統戰政策裏的「統戰級別」和「統戰分工」了。

普遍而言,在中共的統戰文化裏,對願意投誠的人一般是大開中門,但也會分級別對待。怎樣分級?就要視乎統戰對象的價值、實力、(按官方標準的)社會影響,以至財富身家了。得到特別眷顧和垂青的人,就會由較高級別的官員以至領導人出面聯繫,統戰。(陳方安生下台後到內地去,曾由劉延東親自陪同。)否則,其他人就會被視為一般的統戰對象,有需要時吻你一下,沒需要時就棄於路旁。且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產生過程,背後就有不少級別的考量,包括各個範疇的人數比例、統戰價值有多大,然後促成他們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委員,未夠格的則安排當地方政協。這已是圈中人心照不宣的官場規矩了。

在打擊「反對派」和「港獨」的問題上,「幫港出聲」可算是外圍建制的圈子裏「成績較突出的」(這不是我的語言,而是推薦者的語言)。至少,大規模的「反港獨」簽名行動、「攜手繞山」的氣勢,是其他外圍建制的團體學不到的。張德江的接見,就此變成一個鼓勵大家向「幫港出聲」好好學習的勸勉之詞。「愛」之輩等組織如欲得到中央領導人接見,不是要快馬加鞭嗎?如此這般,官方的「民意支持」不是更大嗎?

轉彎放風 各取所需 利益凝聚

第三,透過「幫港出聲」放出民主派可申請回鄉證的風聲,可以收「轉彎放風」之效。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一些官方不方便直言的話,由「幫港出聲」放出來,實際可以達到「幫黨出聲」的效果。例如,把民主派稱為「反對派」,合乎「幫港出聲」的想法,不失他們的立場,但如果「反對派」一詞出於官方之口,而官方正在拉攏溫和民主派,希望他們申請回鄉證,創造「和諧氣氛」,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所以,讓「幫港出聲」轉彎放風,既可表達官方的立場,又可避免其他建制派吃醋,實在最好不過。

 2,由「幫港出聲」轉彎放風,還可以透過他們的口,講出一些北京不方便直接說出的防線。例如:「主張港獨」或「犯法的人」可以申請回鄉證,但不一定批准。但是,什麼才算是「主張港獨」?「犯法的人」指哪些人?犯什麼法才不獲發給回鄉證?一概語焉不詳。這就給官方留有空間,視乎情況而作反應。

3,藉此試探民主派和社會的反應。這消息不是由北京官方直接宣布,而是由香港傳媒先行發放,然後由「幫港出聲」轉彎放風,再由特區政府證實,北京官方至今未有直接出面。經過幾層放風之後,民主派和社會已消化了這個訊息,北京大可好整以暇,慢慢思考下一步行動。用內地的話說,這是一場「宣傳輿論的合同戰」,可以避免由北京官方直接宣布的後續問題以至後遺症。

最後還看民主派

上面說了三大目的,還有半個目的是什麼?那就是視乎民主派的反應,謀定而後動,俟機出牌。現在民主派反應冷淡,這是北京預期的,因為這是民主派眼前不能馬上開懷接受的。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也許會有一部分溫和民主派願意以「可接受的方式」互動,這就可以再研究下一步行動了。如果民主派不吃敬酒,只要北京一聲令下,建制派又會炮轟民主派「不領情」,「口說要求溝通,實則抗拒溝通」,種種「雙面刃」的準備,隨時可以手到拿來。當然,會不會使用,還看形勢發展。

至於外界猜測北京讓「幫港出聲」先行放風,不讓港府借此立功(梁振英自稱「一直大力推動」,只會愈說愈醜),也許有此效果,但相信北京的本意並非如此,更不能因此而作出北京不讓梁振英連任的結論。因為特首選舉完全在北京的掌控之中,犯不着現在有任何姿態,這樣才符合北京的最大利益。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