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評金像獎】從影業前路看《十年》:不可看輕的年輕力量

撰文:安娜
出版:更新:
今次金像獎將香港電影的系譜一直上溯至四、五十年代,不啻是一節小小的電影教育,讓大眾知道在「港產片」出現以前也有許多有價值的演員與電影,甚有意義。
安娜
劉青雲是今晚頒獎禮唯一司儀。(黃國立攝)

去年金像獎司儀陳小春、林家棟不得體的表演備受批評,末尾壓軸吳君如由蕭紅拉扯到「砵蘭街蕭小姐」也同樣叫人好不尷尬。今年司儀由去年最佳男主角劉青雲獨挑大樑,但似乎青雲的壓力也不少,他獨家的幽默與魅力在昨晚都沒能發揮出來,後來他請自己出來當頒獎嘉賓時,也戲言換個身分馬上就講得好好多。

昨晚的頒獎典禮早段充滿着這樣那樣的意外狀況,例如看似半醉半醒的杜可風在台上失控地拉雜談,最後甚至要獻唱、田啟文誤以為獲最佳美術的邱偉明沒有出席而先行代領、張學友與張家輝臨場把「最佳編劇」搞錯成「最佳劇本」……看到中段的時候不免會教人覺得今年金像獎又是錯漏頻生的一屆。

歷代年輕力量掀起的電影浪潮

不過今屆金像獎也是有一些具心思的安排,其中一項就是起用了一些年輕藝人/創作者在台上亮相。大會安排了5位新晉演員,包括蔡潔、湯加文、衛詩雅、張建聲、游學修在頒獎典禮的不同時段,介紹五部最佳電影提名作品;在向逝世影人致意的環節,則請了黃家正作鋼琴伴奏;而教人份外欣慰、對我而言更是扭轉了對今屆頒獎典禮的觀感的,是大會安排一眾昔日童星上台,頒發最佳導演獎。這個童星的名單由《五個小孩的校長》中的五位小女生、《歲月神偷》裏的鍾紹圖、《忘不了》的原島大地,到八十年代參演《富貴逼人》的關佩琳、《鐵血騎警》的張繼聰,一直到五十年代國粵語片的童星如石修、阮兆輝、黎小田、姜大偉、秦沛,與及在童星時期已有明星地位的馮寶寶。香港電影文化裏一直缺乏一份清晰的歷史感,在一般觀眾的認知裏,大家熟悉的可能只是七十年代中期以降的港產片,而不大了解七十年代以前的國粵語電影--它們就好像兩個斷裂開而互不干涉的世界。今次金像獎將香港電影的系譜一直上溯至四、五十年代,不啻是一節小小的電影教育,讓大眾知道在「港產片」出現以前也有許多有價值的演員與電影,甚有意義。

讓時間為《十年》作評價

當然,到最後,到了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以後,今屆金像獎最(甚或是唯一)叫人記着的,就是《十年》拿下了最佳電影獎。結果公布才一兩個小時,網上已有鋪天蓋地的反應;激動興奮的固然有,但亦有質疑《十年》是否應該或有資格獲獎的聲音。簡短的,有兩點我想講。第一,類似的獎項從來不是一個終極的評價;所有評價都是流動的、暫時性的、會隨時變異的,沒有需要因一時殊榮而過早下激動的斷語。正如John Steinbeck所說:

Time is the only critic without ambition.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ohn Steinbeck
《十年》的五位導演非常感激大會給予肯定,相信制度公平。(江智騫攝)

我們就給《十年》一個十年,看它能否經得住時間考驗。第二,《十年》絕對不會是一個終點,不會是這一代年輕導演的頂峰。這不過是一個開始。給多一點時間,給多一些力量聚集,讓枝葉開展,樹木生長;誰能說準今日上台領獎的這五個導演,在五、六年後不能拍出一部獨當一面的作品?若果你願意對未來保持最有限度的樂觀,我以為,今次頒給《十年》最佳電影的這個殊榮對整個局面絕對是有益的。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