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博評】村上春樹「還是」沒拿到獎的意義

撰文:加藤嘉一
出版:更新:

10月13日。
我很早就記住了這個日期。
隨着時間靠近這個日期,我能感覺到,在日本,傳媒界、文藝界、文學界、出版界等逐步而顯著地「煩躁」起來。
「今年,村上春樹能否終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村上春樹。(Getty Images)

對春樹主義者而言 這天比元旦還重要

這句話裏面的關鍵字既不是「村上春樹」,也不是「諾貝爾文學獎」,而是「終於」。多年以來,村上春樹被預測為獲獎者,但每一次、每一次都被其他人拿走。日本輿論出現「村上春樹為何拿不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討論,已經很長時間了,這樣的書籍也有。我們通常把崇拜村上本人、狂讀村上作品、跟蹤村上動態的人群叫做「Harukisuto」(春樹主義者)。

10月13日對這些人來說更是意味重大,甚至比對日本人來說最重要的節日——元旦還重要。我也觀察到,日本一些著名的書店也提前做了一些「預熱」,在書店的某個角落裏悄悄地(這也是村上春樹的風格,他一向不喜歡上電視、在公共場合出現)佈置了「預祝村上春樹今年能拿到諾貝爾和平獎」這樣的活動區,並擺下他以往一系列的作品。

日本有一些媒體以今年村上春樹作品在英國書店某排行榜的排名很靠前為理由,預測他能夠獲獎的可能性較大;但也有一些知情人士表示懷疑,甚至有人提出能拿到的概率僅有20%等。有關注事件動態的日本人提出以下看法:

畢竟,2012年,中國的莫言剛剛拿到過,委員會會考慮地區之間的平衡;
委員會裏存在此刻應否給美國人一個(文學獎)的聲音,因為好久沒給他們了;
村上春樹的作品有些太輕、作品風格過於娛樂化、出版風格過於商業化,但近年的獲獎者普遍涉及慘烈的政治、歷史抗爭之類的嚴肅性,甚至政治性。

結果,已經大家都知道了:

村上春樹今年還是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

這句話裏的關鍵字既不是「村上春樹」,也不是「諾貝爾文學獎」,而是「還是」。這裏頭包含着關注人士們的感歎、「春樹主義者」的悲痛,以及不喜歡村上春樹的同行和讀者的幸災樂禍等。

結果公布前,不少書店也設置了有關的作品專區。(美聯社)

結果公布後,日本輿論出現「村上春樹未來10年也不會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之類的言論,理由是村上跟這次的獲獎者、民謠歌手卜戴倫,以及許多還沒拿到獎的其他七八十歲的人相比,尚算年輕;當然還有上面講過的地區均衡因素。

有些關注人士則換個角度提出「村上春樹每一次都被關注、都被認為是獲獎者,卻每一次都拿不到,其實有它的意義和好處」。我個人對此視角比較感興趣,作為一名談不上是「春樹主義者」,但始終默默支持他、把他視為偶像的老百姓,我也想尋找村上始終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意義何在。

村上「還是」拿不到獎的意義

先說說我為什麼把他視為偶像。我也是一個寫作者和跑步者,村上春樹對我來說既是寫作的前輩,也是跑步的同行。他曾經在某個場合表示:「當我死亡之後,到時候在墓碑上,我只希望寫:寫了、跑了、活了,村上春樹。」

【史丹利店長:東京觀光跑-明治神宮與皇居 村上春樹練跑勝地】

我認同的是村上春樹的活法,很簡潔,很堅定。他在我看來是孤高的理想主義者,或孤獨的現實主義者。他對自己的活法是抱着一種理想態度的,但對自己的作品寫作、出版過程卻抱着一種現實態度。他是一個簡單的矛盾體,不複雜,只是周圍的人和輿論把他複雜化而已。

在筆者眼中,村上本身不複雜,只是周圍的人把他複雜化而已。(Getty Images)

我沒見過他本人,在美國波士頓的兩年時間,尤其在查理斯河邊上多次渴望可偶遇他,但始終沒有。也好。偶像嘛,遇不上才是浪漫的。

我手裏有一本村上的《身為職業小說家》(職業としての小說家),他在第3章表達了對文學獎的看法,討論的主要是日本國內著名的芥川獎。他曾兩次被提名,但沒拿到。為此,社會上有過很多討論和爭議。他在書中寫道:

對作家來說,比什麼都重要的責任是不斷寫作,為讀者提供高品質的作品。我還是現役的作家,換句話說是發展過程中的作家。我正在做什麼,即將要做什麼,還需要繼續親自探索……我最想說的是,對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個人的資格」——獎不過是從側面支撐這樣一個資格而已,既不是作家工作的成果,也不是報酬,更不是結論。

【編按:以上為本文作者所翻譯。】

我特別欣賞他這樣一種態度。他不排斥,也不反對獎的存在和作用;但對他來說,寫作和讀物本身才是最應該維護和發展的。他始終執着於寫作者的本來面貌,既然他想要的是不斷與世界上無處不在的讀者對話,那麼每年被關注能否「終於」拿獎,然後「還是」拿不到,這一邏輯也符合村上春樹的風格,甚至是他的目標。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想——真想知道此刻他在想什麼,沒想什麼。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