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板仔周記】紮鐵佬團結之謎:「抽水」愈抽愈「臀結」

撰文:釘板仔阿平
出版:更新:

釘板仔周記(十一)

上回講到「紮鐵佬」的團結。正所謂「臀結實是力量」,「臀結」的紮鐵佬,一直以來都是建造業工運中最重要的核心力量,因此在一般市民大眾的眼中,能夠成為「地盤佬」的代言人,自是「實至名歸」。

【上回重溫:我又俾人認錯咗係「紮鐵」喇!】

「人多勢眾」當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之前說過「石屎佬」比較「人丁單薄」,但「釘板佬」的人數並不比紮鐵少,如果將「樓宇結構」、「土木工程」(「釘板」的兩大類別)和「全科」(兼有兩者)的「註冊木模板工人」加起來,足有 7000 人以上,比「鋼筋屈紮工」的 6700 多人還要多。況且,根據非正式統計,釘板行內,做了多年卻沒有作「工種註冊」的「老師傅」比率,還要比「紮鐵」多。因此,論人數,釘板佬就算不多於,亦不會少於紮鐵佬吧!

所以,重點還是「團結」。何以釘板佬就沒有紮鐵佬般團結呢?

根據阿平從老師傅的「口述歷史」,加上其他背景資料考察,這與行業本身的「工作模式」有很大關係。

釘板開工一支公 紮鐵必定兄弟幫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紮鐵」是一種「team work」;相對而言,「釘板」則較接近「單打獨鬥」。當然,這不是說「釘板佬」不會互相合作。四個師傅做「一工」,效益還是會比一個師傅做「四工」稍高一點。

不過,對「紮鐵」而言,「合作」不止是提高效率,更多時候是一種「必須」──那條像手臂般粗,幾米長的鋼筋,一定要 5 個人才能搬得動,並放在適當的位置,真的少一個人也不行。在機械輔助更少的「古典時代」(即老師傅口中的「舊時」),這情況更加明顯。

相反,一個釘板佬(最多加上一個「o靚」仔),就足以應付大多數的場面。所謂「合作」,其實只是大家各做自己擅長的的部件,發揮「熟練分工」的效益而已。

因此紮鐵佬的「最小工作單位」是「一(兄弟)幫」,釘板則是「個人」。在流動電話甚至電話也還不很普及的「古典時代」,各工種的地盤佬,每天晨早就會在各自去慣的茶樓「打躉」。「老細」若要用人,就會找相應的「蛇頭」(大概可以理解為「中介人」或「領班」),「蛇頭」就會到茶樓找自己的班底,按老細的要求「數人頭」開工。

「蛇頭」制度 有工開亦「被抽水」

由於紮鐵的工作班底相對穩定,故此通常都有固定的「蛇頭」,按照行規他會在工人的薪金中「抽水」(介紹費/佣金)若干。

至於「釘板」,由於比較「個人化」,工人之間往往互相介紹工作:今天有老細找甲師傅要三個人,甲就找乙丙;明天有另一個老細找丙要四個人,他可能就會找甲乙丁。由於是「互為蛇頭」,因此「古典時代」的「釘板蛇頭」一般都不會「抽水」。但由於沒有固定的「蛇頭」,釘板佬的「組織」自然就比較「鬆散」。

這種「組織化程度」的差別,在今天的「通訊時代」仍然明顯,並在工運中表現無遺。透過「蛇頭」組織,當然比「逐一」動員,有效率、有力量得多。

不過,正所謂「世風日下」,儘管「釘板界」的組織仍然鬆散,「臀」仍不怎麼「結實」,但「釘板蛇頭不抽水」卻已成為「歷史」了。在這個「去中介化」的時代,竟然反要「被抽水」,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尤其是,阿平還是其中的「受害者」啊!

 

【編按:相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