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市文化.博評】食物僅其次,「食趁墟」才是靈魂!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由青衣戲棚,到深水埗天光墟,四月份的兩個墟市,成為香港人打卡洗版的趁墟熱點。何以港人喜愛墟市?

青衣戲棚日前開幕,多元小食檔吸引不少市民前往趁墟。(王潔恩攝)

論食物,說實話,墟市所賣均大同小異,不外乎是魚蛋、雞蛋仔、糖蔥餅、糯米糍、以至狗仔粉、紅油抄手之類,都以傳統港式小吃為主,未必別具特色,更不保證出色。何況,以上食品已愈來愈普及,不論是旺區鬧市,抑或是屋企樓下,以至在領展商場裡,全港周圍皆可買到吃到,市民根本不必專程趁墟。

論價錢,坦白講,墟市所賣亦通常偏貴,青衣戲棚固然為人詬病了,其餘維園年宵等熟食攤位亦然,就連走鬼檔也不見得索價低過商舖。的確,墟市一般不用繳付舖租,經營成本理應遠遠較低,於此前提之下,售價豈不應該同樣較低?很可惜,成本與售價固然有關係,但售價更多與供需掛鈎,墟市正是一個良好示範。故此,墟市實非精明消費者的光顧對象。

再加上,墟市普遍較為污糟,衛生條件相對惡劣,品流亦遠遠複雜得多……面對此等不利條件,何解港人仍然情傾墟市?甚而反對領展式管理?

香港街邊小食。(視覺中國)

歸根究柢,墟市的真正吸引之處,正正就是「食趁墟」!亦即是食環境、食人情、食氣氛!所謂墟市,本來就是:漆黑中帶點亮光,而非燈火通明;對答粗獷得來帶著人情味,並非公式空洞的Best Practices;吵耳之餘熱鬧,擠擁有如車水馬龍……如果一個墟市不夠嘈、不夠逼,那只是一個失敗的墟市!

簡單比喻,相信大家都會選擇在街邊而非餐廳篤魚蛋!反之,誰又會在米芝蓮三星餐廳叫外賣拿到街邊品嚐?

畢竟,墟市的食物質素雖未最好,但都是熱騰騰的,不是靠微波翻熱;墟市的食物價格縱非最低,惟一切所賺皆是小販辛苦血汗錢,無須遭業主或財團吸血剝削!

以上,就是香港市民擁抱墟市的背後主因。

可惜,這難免跟政府立場背道而馳。畢竟,政府必須維持高安全系數,不得不緊守食安、衛生及消防等標準,正如薯片叔叔都冀發展美食車而非小販車,這就是「墟市文化」難以成為「墟市政策」的根本矛盾,因為在安全考慮下根本難以「食趁墟」!

重點是,相關矛盾有否化解空間?作為全港首個合法有限度明火煮食墟市,今次深水埗墟市便可望充當一個政策突破點;雖則食環條例仍不容許現場煮熟食物,但至少已放寬販商使用電爐,無疑是向墟市文化踏前一步。而且,只要大家能夠自律,過程中避免影響到當區居民,包括再無任何有關噪音、垃圾等投訴的話,墟市政策所遇阻力相信亦可降低。

總括而言,「食趁墟」乃是墟市文化及墟市政策的靈魂所在,任何去除「食趁墟」的替代品只是次等A貨罷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