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內地持續通縮 香港有何影響?

撰文:梁海明
出版:更新:

內地連續四個月出現通縮。受2023年比較基數高的影響,2024年1月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下跌0.8%,跌幅較對上一個月擴大0.5個百分點,不僅差過市場預期,亦是2009年9月以來最大跌幅。香港市場因此憂慮,若然內地的通縮持續,將影響香港本地的經濟和零售市場。

來稿作者:梁海明

外界常說通脹猛於虎,但的而且確,把通縮形容為洪水猛獸,比通脹還讓人害怕,對經濟的傷害更大,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若然通脹是溫和的升幅,例如上漲2%、3%,雖會對經濟、民生帶來影響,但畢竟還在可控範圍內。

而且,物價即使再高一點,只要市民消費得起,間接反映出因經濟好市民賺錢多,所以願意擴大消費。這就好像一個小孩發燒至38度,只要吃退燒藥或者用退熱貼,問題就不會太大。而且,長輩們常說,小孩發燒完之後還會長高,這樣聽起來,通脹即使高一點點,不是太壞的事情。當然,若然發燒高過40度,那當然需要看醫生處理。

通脹不無好處 通縮或致失業

但是,若然出現通縮,情況就嚴重得多。簡單而言,通縮意味著商品的價格愈來愈低,這在理論上來說對消費者是件好事。但是,若然商品的價格持續下降,到了無利可賺甚至賣一件虧一件的時候,危險就出現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生產的廠家想辦法減少成本,例如壓低原材料價格,給工人減薪,甚至是裁減工人。

這樣的後果就是,工人收入減少了,就更沒有動力去消費了,而沒有人消費,即使商品價格再便宜,也沒有人買。那麼生產廠家損失就更大,面臨生存危機,這樣惡性循環下去的後果,就是愈來愈多工廠倒閉,愈來愈多工人失業,社會就會變得愈來愈不穩定、經濟愈來愈差。內地經濟差,民眾收入減少不敢去消費,自然就不會來香港消費了。

關鍵在於是否消費得起

簡而言之,很多時候通縮意味著經濟出現問題,民眾消費慾望減退。而要辨識是否通縮來臨也很簡單,就是物品價格雖然大幅下降,但大多數消費者沒錢買不起。套用一句電影台詞,那就是:

人世間最痛苦的,就是我心愛的物品降價至1元,雖已擺在我面前,但我也買不起。

通縮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確實需要警惕。我們不妨看下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例子。

其一是美國大蕭條,1929年10月隨著美國股市的崩潰,美國經濟很快進入了衰退,並出現可怕的連鎖反應:銀行倒閉、眾多任務廠關門、超過1370萬美國工人失業、商品嚴重滯銷,資本家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如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惡性循環,並逐漸傳染給全世界。這個通縮的後果的嚴重程度,可以用當時紐約流行的一首兒歌來概括:

梅隆(時任是美國財政部長)拉汽笛,胡佛(時任美國總統)敲車鐘。華爾街發信號,美國往地獄沖!(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

其二是日本曾因通縮,經濟迷失逾20年。有個例子經常被外界用來形容日本的通縮到底有多嚴重,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後,日本本地的物價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動,而與之對比的是美國在2005年發生強烈颱風後,當地的商品卻能漲價高達三倍之多。為何同樣是災難過後,日本和美國的物價變化如此不同,根本原因就是日本長達20年的物價下跌已經讓通縮陰影深植人心。

美日前車可鑑 香港教訓慘痛

而且,不但日本民眾認為日本經濟處在通縮狀態,就連日本政府也承認。在2001年3月,日本政府在二戰之後首次認定日本經濟處於通縮狀況,其後雖然經濟略見起色,日本政府刪除有關通縮的表述,但在2009年11月,由於環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日本經濟再次遭受打擊,日本政府在月度經濟報告中再次表述稱處於緩慢的通貨緊縮狀況。

本港也曾在1998年至2004年期間,經歴過長達68個月的通縮,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下,香港經濟開始滑落,加上2003年沙士的影響,香港經濟更遭受進一步的沖擊,導致香港各種商品的商品售價每況愈下,從而令企業的收入下跌,為了生存,企業採取收緊支出、削減員工薪酬甚至裁減員工的措施。

而在企業利潤下降影響公司的業績,員工工作隨時不保的情況下,企業及員工就會出現通縮預期,這又會導致股票價格、樓價隨之下跌,進而令香港經濟繼續下滑,這又會影響商品價格及企業利潤,形成惡性循環。直到中央政府頒佈CEPA政策慢慢見效之後,香港通縮問題才慢慢解決。

解決通縮受公共財政限制

但這個解決通縮的方式只適用於如香港這樣的經濟體,因為有中央政府這條大水喉射住,而不適合一個國家。若然一個規模更加大的經濟體要解決通縮問題,則會遇到諸多困難。譬如,解決通縮問題,不少西方國家的政府會通過政府自己投錢,以財政開支拉動消費和經濟。但是,之前由於遭遇通縮,導致企業、個人收入減少,意味政府稅收減少,政府哪來的錢以增加財政支出?如果政府加大印鈔票的力度,解決完通縮問題又要緊接著解決通脹問題,問題就會無止無盡。

由此可見,相比高通脹,出現通縮的後果更加嚴重。當然,這裏也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國情不同,不少解決通縮的辦法即使不適用於一些西方國家,但未必不適用於中國。何況,中央政府很有可能會在今年第二季左右,通過採取下調銀行貸款利率等向市場放水的方式,鼓勵企業、個人借錢消費,以此解決通縮問題。

這對本港而言,唯有希望「這個春天不太冷」,可能要等待到今年的第二季或之後,才有可能有更多內地民眾前來香港消費,以此刺激本港市道。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