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香港可考慮打造知「食」分子之都

撰文: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專欄|寰海明察

日前在全國「兩會」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及要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積極推動中國與共建國家的文化旅遊等領域合作。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除了在金融、商貿和物流等領域,繼續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之外,也可考慮通過打造「一帶一路」的知「食」分子之都,不僅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更大助力,亦能推動香港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挖掘全球每年超過22萬億港元規模的全球餐飲業市場。

關於推動香港或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一帶一路」的知「食」分子之都的思路,源於筆者有一次到澳洲工作。工作期間,獲得當地友人異常熱情的招待,筆者臨離開前準備在當地餐館回請友人以表謝意,但友人則反建議說,久聞筆者作為知「食」分子,廚藝不錯,不知能否到他家給他們煮一餐正宗的粵菜作為晚餐。雖然認識多年,但外國友人這個突如其來的邀請仍讓筆者非常意外,同時也暗暗後悔此前在社交媒體刊發過多下廚做飯、品嘗美食等「不務正業」的相片。

盛情難卻之下,筆者到當地超市買齊食材,在外國友人的開放式廚房裏用平底鍋,簡單煮了番茄炒蛋、清蒸海魚、蒜茸炒菜心等幾樣菜。在餐桌上,盤上的食物很快就被一掃而空,我和友人推杯換盞之餘,更藉對於飲食的感受分享來交換兩國文化的見解,雙方除了增進了解之外,友誼也拉近了不少。

這種邀請到家下廚做飯的方式在歐洲一些國家也是比較普遍的。例如在瑞典,該國人口有超過20%是外來移民或移民二代,瑞典人通過邀請外來移民到家一起下廚共進晚餐,借助分享雙方的美食,讓在地人接納、欣賞外來文化,同時也幫助移民們更快融入瑞典社會。當地人把此類活動形容為「晚餐外交」。

美食是外交潤滑劑、軟實力之一

除了民間的「晚餐外交」之外,美食也是各國政府外交的潤滑劑。「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除了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曾推出「美食外交」課程,藉通過烹飪角度更好地學習國際關係外,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也深諳「美食外交」的重要性,不但在宴客時擯棄傳統的法國名菜,用外國領導人的家鄉菜來招待特殊要客,更成立美國首支「美國廚師軍團」(American Chef Corps),利用團隊中的80多名頂尖名廚協助美國政府推展外交。這也體現了美食大國——法國的一句名言:

敵人,並不存在,他們只是些還未與我們共進午餐的人。

「一帶一路」倡議已提出11年,但在不少外人眼中,「一帶一路」涉及的內容如基建、商貿、金融等,均比較「硬」。未來若要「軟硬兼施」地推動「一帶一路」向前發展,需要通過更多的「軟實力」(Soft Power),促進中國與共建國家的「民心相通」。其中一個「軟實力」,就是「美食外交」。

「美食外交」雖然「軟」,也許卻能潤物無聲,營造很大的後續效應。畢竟美食影響力不但可直接到達民間,獲取各國民眾的好感,還能帶來更多的互訪交流。有外國的公共外交類學術期間曾刊登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那麽外國民眾更可能對這個國家有比較積極的印象。同時,大力發展餐飲行業,也可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內地餐飲收入高達5.3萬億元人民幣(約5.88萬億港元),同比增長超過20%。而德勤最新發佈的《2023年餐飲服務市場監測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餐飲市場規模高達2.6萬億歐元(約22.07萬億港元)。

因此,筆者認為,香港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要繼續深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把握超過22萬億元的市場機遇,需考慮如何以美食作為媒介,打造知「食」分子之都,通過美食這種「人畜無害」且充滿誘惑的寧靜之力(Puissance Tranquille)、柔弱之力(Power of Weakness),來增加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民眾溝通、了解和互信,達到民心相通的目的,更能吸引更多國家的民眾到香港品嘗美食,帶動消費經濟。

當然,筆者也必須指出,要打造知「食」分子之都,推動美食作為產業發展,說易行難,或許至少應在以下三個方面作出改進。

在地國際化、國際在地化

其一,改變香港飲食當前的國際形象。雖然香港自詡為「美食之都」,但近期港人卻紛紛北上其它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覓食,且在歐美民眾的眼中,相比法國大餐、地中海飲食、土耳其古早美食、日本和食等高端飲食,香港美食仍有不少提升空間。

要改變香港飲食當前的國際形象,或需考慮除了可採取「在地國際化」、「國際在地化」的美食「走出去」策略以提高形象之外,還可參考日本的「酷日本」(COOL JAPAN) 模式,香港特區政府通過鼓勵創投基金投資與美食文化相關的產業、產品,以此活絡美食產業在國內的發展筋脈,並推動美食產業走向拓展國際之路。

認證正宗的港式餐館

其二,建立香港美食認證標準。法國有「米芝蓮美食指南」,英國有「餐廳」美食雜誌,以此把握美食世界的國際話語權。香港飲食界要建立一套與「米芝蓮美食指南」相似的香港餐飲標準雖需時日,但可考慮先捨難取易,仿照泰國政府的世界廚房中心(CTKW)推出的「泰精選」認證制度,港式餐館須符合一定標準,才能被認證為正宗的港式餐館。

對於此類獲認證的港式餐館,香港特區政府可考慮在協調廚師人才培訓、飲食原材料出口,以至低息貸款予業界人士到海外開設新餐館等措施,予以扶持,待香港菜式徵服世界各地的味蕾之後,再逐步建立一套媲美「米其林美食指南」的香港餐飲標准。

「黯然銷魂飯」以外的美食宣傳

其三,加強香港美食的海外傳播力度。將香港美食全面推向給「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海外傳播領域需要加強展示與敘述(Show & Tell)的能力。在亞洲國家和地區中,日本和韓國在美食的show & tell海外傳播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無論是日本的《蒲公英》、《多謝款待》、《深夜食堂》,還是韓國的《大長今》,此類以本國飲食作為主題的電影、電視劇,極大吸收、借鑒了西方文化以人為中心的表現手法,一方面以Show美食的傳播方式,讓各國觀眾雖然看到的是螢幕上的景象,卻像是吃了一頓色香味聲俱全的饗宴。

另一方面則以Tell的傳播方式,集中體現日韓兩國各自濃郁的人文色彩,向海外觀眾展現了一個個勤勞、樸實無華、敬業愛家和充滿智慧的日本人民、韓國人民的形象。日韓兩國此類的海外傳播,不但推廣了兩國的美食,更是對日韓兩國文化的介紹和推廣大有裨益,值得香港借鑒。除了著名影星周星馳在電影《食神》的「黯然銷魂飯」之外,香港各業界需思考更多開發更多令遊客「入腦」的本地美食。

文有盡而味無窮,香港若要進一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未來或許需要美食作為潤滑劑,打造成知「食」分子之都。如果「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民眾吃下的香港美食,感受的不僅是美味,還附帶有香港美食所蘊含的歴史文化、社會環境,那不僅有助於增進「民心相通」,也有助於吸引更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遊客前來香港品嘗美食,為香港創造更多經濟效益。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內文分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