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回歸20年宣傳片:同心創前路? 政府請以行動說服我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廣告向來販賣幻想,可是政府宣傳片更多時候是為宣揚施政理念或措拖。回歸二十年在即,政府製作出以「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為主題的廣告,影片穩打穩紮地以片段與獨白宣揚未來「五同」的願景:「同拼搏、同堅強、同憂、同樂、同邁進」,並冀盼以此召喚出香港市民身為「香港人」的自豪感。只是看完廣告後,相信不少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不單無法身心激昂,反而倍感政府「離地」以及缺乏改變的決心。

衰在老土

每一種創作都有限制,無法討好所有人或引起全部人的共鳴;所以媒體或廣告在報導或製作前,除了有預定要「傳播」的信息或故事,亦必然會鎖定目標受眾,並因應着相關受眾的口味去製作出適切的成品。而照道理,政府宣傳片的對象理應是香港七百萬市民。但當目標觀眾人數眾多,「講故事」的方式自然也難以只針對特定的群體。結果成品必然是穩打穩紮,只能「大路」地堆砌一些香港的片段,加一條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的獨白,再加句口號,完。

「大路」,即無驚嚇亦無驚喜,亦易變成老土。回歸二十年,政府仍製作出一條如此老土的宣傳片,背後的原因可能只是:第一,負責執行的部門不求創新有趣,但求無錯;第二,根本不熟悉影像的傳遞手法,所以就算想創新都無力。

與現實對讀倍添喜感

片中用一連串串畫面去回顧過去二十年香港的大小事,冀喚起大眾「同拼搏、同堅強、同憂、同樂、同邁進」的認同感,加強自己身為「香港人」的自豪感。可是影片讓人感覺老土的最大問題在於,當這些畫面放在2017年當下的社會現實去觀賞時,與觀眾在昔日所體會到的意義,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現實卻是,這些承載着「我地既歷史同傳統」的東西,不是被清拆,就是以新換舊。(宣傳片截圖)

當獨白讀出:「呢度有我地既歷史同傳統」,並搭配舊日八十年代時,工廠、機場、渡海小輪的畫面,借以重申香港昔日的強勁地位。但現實卻是,這些承載着「我地既歷史同傳統」的東西,不是被清拆,就是以新換舊,在年輕一代看來,這些畫面比起召喚「呢度有我地既歷史同傳統」的認同感,反而更突出「呢度無我地既歷史同傳統」的荒謬感。

不單歷史與傳統逐漸消失,廣告冀以年輕人的活力表達出前景的光輝,當獨白讀出:「呢度有我地既將來同希望」,並配以一群大學生將畢業帽拋上天空,然後在散焦的鏡頭下跑向大海的畫面,觀眾再對讀現時社會普遍流傳「一畢業就失業」、「大學生起薪點十年無變過」的厭世思維時,廣告頓時只帶來荒誕的喜感,不正向一點去想的話,還以為那群大學生在散焦的鏡頭下是準備集體跳海。

不正向一點想的話,還以為那群大學生在散焦的鏡頭下是準備集體跳海。(宣傳片截圖)

廣告中講述的「同樂」,只是一堆男女在草地上聽歌,「un,un下」,或一家大小到草地放風箏,或一對小情侶食魚蛋。試問到底香港有多少人試過一家大小到郊外放風箏?香港能讓大眾「同樂」的活動與場地,是不是少得連政府都想不到?還未說政府正在研究如何改建郊外公園成住宅用地。若然連基本的「同樂」也只是虛妄,更顯得廣告第一句獨白「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都比不上屬於我們自己的地方」的空洞無力。

至於廣告中講述的「同樂」,只是一堆男女在草地上聽歌,「un,un下」,或一家大小到草地放風箏,或一對小情侶食魚蛋。對照這些明媚的想像式畫面,香港能讓大眾「同樂」的活動與場地,其實貧乏得連政府都想不到;還未說政府正在研究如何改建郊外公園成住宅用地。若然連基本的「同樂」也只是虛妄的想像,便更突顯廣告第一句獨白「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都比不上屬於我們自己的地方」的空洞無力。

連基本的「同樂」也只是虛妄的想像,便更突顯廣告第一句獨白「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都比不上屬於我們自己的地方」的空洞無力。(宣傳片截圖)

老土反映不打算溝通,不打算了解的心態

當局以為以不變便可應萬變,以為用「大路」畫面加條獨白來代表香港二十年一直美好就是「實食無痴牙」的思維,其實是「錯曬」。抽空香港這二十年來的變遷,幻想舊式宣傳片製作手法仍可感召市民,不單反映政府脫節,更反映出政府並沒有真正打算認識新世代的溝通語言。當政府連形象工程也懶得去做,莫說真正去了解市民的處境和感受。總之,「我有我做,你聽唔聽就你既事」就是這條宣傳片所反映出來的姿態。

用了解、學習、改變的管治來說服大眾

幾個月前的特首選戰中,曾俊華的公關技倆吸引一眾市民成為他的支持者,甚至追捧他成「民主之父」。而曾俊華成功吸取人氣的原因,在於他是第一位敢於開設面書帳戶的特首候選人,同時他的宣傳片,無論用字、獨白的寫法、畫面、剪接、美術等都比政府宣傳片更貼地,不少人激讚他有「人味」,他也因此爭取到不同光譜的支持。

林鄭其後希望招募曾俊華的競選團隊羅永聰為她宣傳。無疑有傳媒背景的羅永聰有其公關觸覺,可是比起公關觸覺,更重要的是特首及其團隊有沒有了解、學習及改變的決心。而了解、學習、改變不應只停留在公關層面,因為公關也不過是包裝,如果不願意放下身段去學習與改變,沒法訂立任何方法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無論誰做公關也是一樣,再好的包裝都只是宣傳技倆,同樣得不到市民的信任,施政仍會困難重重。

新一屆政府上任在即,會否帶來新氣象,一切在於政府的取態。​(資料圖片)

為此,政府務必了解現時不同光譜、不同階層市民的生活困境,並立下決心作出改變。現時香港樓價高昂,許多市民無法上樓,更有不少基層只可以貴價租住劏房,起居飲食均在碌架床上完成,比較六、七十年代的山邊寮屋或徙置區的窘迫有過之而無不及。林鄭政府若是真的「有為」,何不認真考慮大力收回棕地與高爾夫球場,興建更多公屋以紓民困?教育方面,TSA的反撲、教藉不足、融合教育配套缺乏、考試制度的壓迫、大學學位不足、學科傾側、大學淪為學店⋯⋯一連串教育問題不斷積累。林鄭政府雖然公佈將增加五十億教育開支,但該五十億會如何分佈,以及如何改善現存的教育問題?另一方面,庫房不斷水浸,廣大市民卻無法受惠,還要面對產業過分單一所帶來的種種困境,政府可會大力推動環保產業與創科業,以回應世界的變化?

香港問題不斷累積,已到了十分嚴峻的地步,使得市民與政府,甚或市民與市民間互不信任。「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同拼搏、同堅強、同憂、同樂、同邁進」這些說話最終只會淪為口號,抑或會成為未來香港的景象,關鍵在於政府是依然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漠視民間疾苦,還是切實地解開現存的種種癥結,使得市民誠心信服政府真正為民所憂,替民解憂。新一屆政府上任在即,會否帶來新氣象,一切在於政府的取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