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天鴿風球】風災蹂躪澳門 香港莫五十步笑百步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澳門近年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超越了香港,身處於世界前列,當地政府更差不多年年派錢給市民,令港人好生羨慕。然而,超強颱風來襲時,澳門隱藏的大大小小問題便立時現眼於人前。相比之下,香港的防風配套措施明顯優勝得多,在在顯示發展經濟的同時,更重要是有沒有妥善分配資源解決問題的道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澳門與香港,其實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

天鴿吹襲下的香港(蔡正邦)
澳門市面堆積不少垃圾。(資料圖片/勞顯亮攝)

澳門經濟增長雖強勁 面對風暴卻不堪一擊

颱風「天鴿」來襲港珠澳一帶,澳門受影響的程度尤為嚴重,它多處地區出現嚴重水浸和斷電斷水問題,至今共造成至少9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澳門氣象局是次發放颱風訊息完全不稱職,不僅極遲才發出八號風球預警訊號、在電視台報道颱風路徑時錯誤地顯示了別的颱風路徑,而且還曾因停電緣故有一度未能對「天鴿」的風勢和走勢作出分析。

更難想像的是,這個以賭博業和旅遊業作招徠,表面上璀璨繁華的東方拉斯維加斯,面對風災時竟然如此不堪一撃,災後的澳門市面一片狼藉,連清理災區也要勞煩解放軍介入幫忙。此外,有澳門的士司機在風災時間乘機抬價、個別黑心商販亦哄抬物價趁風打劫,令這個城市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

看到澳門的災後窘境,相信不少港人慶幸這種情況沒有在香港出現。對此,香港各個政府部門的防災意識,特別是負責防災、救災、善後的前線人員的表現,確實值得肯定,因此香港儘管出現百多宗市民受傷事故和多宗樹木倒塌意外,但颱風來襲期間並無導致有人身亡,市面亦無遭受嚴重的破壞,風暴過後,香港市面也迅速恢復平日的運作秩序,那確是令國際社會對這個國際城市留下良好的印象,足見香港的基建質素較高、防風準備較為充裕、公民質素更值得一讚。

天鴿下的澳門市民與香港市民。(網上圖片,經作者編輯)

香港幸保不失有因 切莫幸災樂禍

但香港這種防災、復元的能力,並不是無緣無故地出現,而是政府多年來投入資源、協調相關部門以至企業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的成果,才令香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亦在天災之中保障香港市民的安全,彰顯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應變能力。只是,香港人不應因此而自滿,更不應對其他地方的災情幸災樂禍,因為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根本沒有自滿的條件。

因為,對於自然災害,香港政府尚且投入資源、花心力應對,但對於其他一系列社會問題,政府卻令不少人感到其懶政無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今年的夏季流感高峰期,香港醫療體系近乎人仰馬翻,病人擠滿各家醫院的急症室和病房,醫護人員應接不暇,「災情」其實也相當嚴峻,就算是平日,醫院逼爆的問題已淪為常態,基層市民因為負擔不起私營醫療服務,只得排長龍苦候公立醫院服務,一個仍會因為經濟問題令病人得不到適切治療的社會,有甚麼資格高談自己的制度比其他人優越?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五天(7月5日),首赴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答問會,宣布四大措施改善行政立法關係,包括建立與立法會各黨派建立恒常溝通機制、施政報告改於十月發表、多赴立法會接受質詢、要求官員親力親為作游說。(余俊亮攝)

政府有心抗天災 要花同樣決心緩解社會問題

故此,今次風災正好帶來一個啟示,就是單單靠經濟增長並不足恃,在「造餅」之餘更要學會「分餅」,妥善利用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投放心力解決社會所面對的種種難題。在國際大都會的光鮮外表背後,香港尚有各種大大小小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例如貧富懸殊、跨代貧窮、安老不力、住屋不足等等。

這些問題或許不如颱風「天鴿」般,在短期內強勢來襲,但其殺傷力絕對不容忽視,原因是這些問題均有可能導致大規模的民怨爆發,近年本港社運一波接一波,政治爭拗僅是導火線,公眾對各種社會不公的不滿、怨氣,才是真正底因,當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對未來的信心、希望漸漸流失,香港將面對一個何其災難的未來?香港政府既然懂得未雨綢繆應對風災,更應該把這種處事的精神,應用在其他社會事務之上,莫坐等危機來襲,令整個社會滿目瘡痍,才悔不當初。